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要相信你自己 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要相信你自己 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2019-02-27 来源:茶壶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火车上听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说什么,最多只是皱了皱眉头。这个姐姐聊完这事也就说别的去了,似乎话题不知何起也不知所终,随着火车被抛到旷野中去罢了。

要相信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着本来没什么意义,自信是自己赋予自己意义的第一步,是基础。

在同一个班上,自信的孩子比不自信的孩子学习效率快五到十倍,甚至更多。

多年观察下来,40人的一个班上,大约总有一半多以上足够自信的孩子。

但是真要达到自信力超强,不怕任何阻碍和打击的,也就占四十分之一二。

家长本身就不自信。大多数家长都是对孩子抱有较低的期望值的,他们对孩子说:“咱们家都是普通人,也没想让你怎么样。你只要好好上学就行了。要听老师的话”。

也许家长的家长也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居多,又怎么能要求家长们对孩子说你必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

但这样,真的就从根儿上掐断了孩子向上的动力。

我和好多家长聊过这话题。

大家普遍没有感觉,或者坚持己见。

有些家长会对老师说:“请您一定多鼓励我们孩子”。然后转脸对孩子羞涩地笑笑,说:“我们什么都不懂,你要多听老师的话”。

家长们总是很不自信的告诉孩子,“我什么都不懂”,孩子的感觉其实是无助的。他们天然信任的并不是教师,而是父母。而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却常常将自己退居二线,期待老师能全盘接手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这真是中国的隐忧。

在中国,是没有专业的机构教给家长们该如何自信的。

面对孩子如此繁杂而专业的学业,每一个有点自知之明的父母都会说“我不懂”。

但不懂专业知识,并不代表你在面对孩子时,不能鼓励他们去勇争第一,去把自己全部的潜力发挥出来。

一句“我不懂”,背后传达给孩子的,不是“你要懂的越多越好”,“学地越精越好”,而是“我就不太懂,估计你在学习上也就那么回事”。

“差不多就行”一一是孩子从家长言语背后得到的暗示。

而这,也是孩子不自信的最大根源。

一个老师,在面对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学生时,要从“自信”教起。确实,无比艰难!

学校教育,多以“成绩优劣””为标尺。要有好成绩,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习能力到位。而这部分孩子,在面对他要学习的知识时,根本走不到学习“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方法”这一步。他们在这之前,就被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感觉绑架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想要去探索知识或者方法。

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

很多时候,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老师也深感无奈。

老师没有权利和责任告诉家长,你说的话哪句话对孩子可能产生很糟的影响。

老师更痛苦于,无力改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

只能眼看着他们日复一日,用很低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也将随着学业的加重,而一天天下滑。

直到,他们自己也认可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

说到这,大家也许明白了,并不是家长说了那句“我不懂”就让孩子失去了信心。而是从养育的最初,父母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值,潜移默化给孩子传达出来的那些“你差不多就行了”的标准,导致孩子无力在求学的过程中奋勇前进。

真正的悲哀其实不在于孩子长成了家长本来期望不高的样子。

而是他们本来和那些所谓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的人是一样的,在生命的最开始,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能量和勇气,准备着,跃跃欲试地准备着要挑战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机会!

但他们被期待成为“怂人”、“差不多就行的人”。

极少有孩子能逃离家长的低期待值,成为愿意不断挑战的人。

而真正可怕的现实是:在未来的世界里,那些不能自信的人,不能勇于学习的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创新风起云涌的大千世界,将会面对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人和“自信的人”看待困难的视角完全不同。

自信惯了的人把困难看成挑战,认为困难的出现是命运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而不自信的人把困难看成一退再退的良机。因为只有回到安全的境遇里,事情才能不那么难,自己才能显得像一个有能力的人。

可悲啊!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有能力的人。

当处于一个过于困难的境遇里时,人往往会害怕紧张,但是只有真正无力自信的人,才会连试也不试,直接逃走。

可生命的定律却总是一个困难大过下一个困难。从当下这个困难里退回到前一个简单一点的境遇,只会使他变得能力更差,而且更加的胆小。

我见过许多一开始显得能力不行,但是家长对他期望值很高的孩子。这样的人内心其实是有动力的,只是之前有各种其它问题,没有把这种动力用在学习上,或者有一些更具体的实际困难,家长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适合他的学习环境。

这些内心有动力的孩子,只会在表面上显得不自信,但一旦老师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他们往往会爆发出极强的学习热情。

那么稍加学习方法的指点,这些人就会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从而进一步加大他的信心,以迎接将来更大的挑战。

所以,家长对孩子有高期望值在先,学校对孩子的知识内容教育,以及老师对孩子具体的闪光点肯定和鼓励支持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不断累积。

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家长,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懂的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而老师们,可以专心的从事“提拔孩子能力”工作,而不是眼睁睁看着一个自卑的人独自挣扎,却无能为力。

有效的教育模式是这样的。

父母把孩子领出家门,给予期望。

孩子,在学校接受理性与感性的熏陶。

那些从小就优异的孩子,早在出生到七岁之间,就已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的家庭教养也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共同的优点都有一个:对孩子报以极大的信心,认为我的孩子应该是特别出色的。

“特别出色”和“一般般”,“差不多就还可以”,对于一个新生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特别出色,是一种期望值。

特别出色,是一颗种在你孩子心里的种子。

只要这种期待不变成让孩子从早到晚报班学课的重压;只要这种期待不变成你遭遇不顺心事时转嫁到孩子身上的怒火;只要这种期待不变成生命里只关注你的孩子,对他的一切缺点大而化之的指责......

好好地信任你的孩子。

他会是努力的人。

他会是不怕困难的人。

他会成为学有所成的人。

他会使结果的回报与他和你们的付出成为正比。

勇敢地给孩子信任。你可以说“这些我都不懂”,但是要告诉他,你真的希望他能竭尽全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想要幸福,需要拥有追求幸福的勇气。

家长,是给予他一生勇气的原点。

作为一名老师,我见过太多孩子的无力。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见过太多家长的困顿。

没有人是全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给予自己和别人以期望。

每个人都有优势,只有有信心,才能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变成让你自我欣赏的东西,变成对你而言的幸福。

感谢这些年陪我一起走过的孩子和家长。

是你们,让我看到坚持的汗水是什么颜色,理想的光环可以多么绚烂。

是你们,让我看到痛苦的背后,一家人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你一次次再站起来的生命力。这些都鼓舞着我的信心一一

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自己生命时,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拓宽自己前行的道路。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但是过程比结果珍贵很多。

在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感觉自己教导了别人,也在被我周围的人教导着。当一群自信向上的人在一起时,和与一群浑浑噩噩的人在一起,感觉完全不同。

愿我们彼此支持,为彼此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

每一天,可以走的更好。

卷二生活故事

今天过桥时,看见一个三岁的小孩跟着他妈卖煎饼,小孩蹲在地上玩石头子,他妈在雨里忙着做生意,突然回头给那孩子一句:你怎么那么不懂事,不知道上一边玩去!

那孩子本来是在他妈脚边儿往远处水坑里扔石头,听他妈说他,先是一激灵,然后笨手笨脚站起来,往马路牙子上挪了两步。站着,没再玩。

好几年前有一次,火车上一个素味平生的姐姐讲过一个故事。说在她们老家有一种树,树叶能治病,尤其治烫伤。有一次,她们家一个亲戚的孩子烧伤了,孩子的姐姐(十几岁)摘了那种树叶,给弟弟敷上。结果奶奶看见了大骂这个女孩不懂事,记错了这个树叶是治烫伤的,不是治烧伤的。

火车上听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说什么,最多只是皱了皱眉头。这个姐姐聊完这事也就说别的去了,似乎话题不知何起也不知所终,随着火车被抛到旷野中去罢了。

之前画室有个男孩,特别爱打游戏,只要不看着,转脸就去拿手机。看他在手机与画板之间徘徊,和老师家长打游击战,总有一种从长镜头里看他的感觉。觉得他离我那么近,同时又远隔天涯。

有一天下课,他玩手机被他妈撞见了。他妈妈身材高挑,一米七的瘦高个儿,钉钉地站在孩子的背后,不错眼儿的看了儿子两分钟。之后悠长的突出一口气,轻声说了句:“唉,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说罢扬长而去,把她儿子吓个半死。

我们大家早看见了,也不敢说话。生生的看着男孩全情投入地玩,老妈全情投入的在后面看着。那两分钟,也不知道她脑子里都想过些什么,反正最后只能以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作为总结。后来回家也不知道有什么下文,反正孩子后来还是在手机和画板之间游移,只是自此多了个心眼儿一一永远只冲着门口坐。

八年前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医生朋友,男的,当时不到40岁,一表人才。他的儿子当时六岁,也是小帅哥。有一天他们全家和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公园里,孩子妈妈走累了,坐在长椅上休息。孩子跑过去揪了一朵花给妈妈,缠着要和她玩,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你怎么那么不懂事,没看见妈妈累着呐。”语气也不严厉,效果当然也不好,儿子继续和妈妈闹。

他爸爸这时候一把抄起孩子后腰,大叫着什么坐飞机喽之类哄孩子的话,把孩子弄走了。在草坪上还拍起了自拍,大帅哥、小帅哥在阳光下嬉闹,看得人好生羡慕。我坐在长椅上和这位妈妈聊天,她说平时都是她老公带孩子玩,她负责看着孩子写作业,两人分工明确。我看她一脸骄傲和轻松的样子,心想六岁的孩子能有什么作业得让你看着写呢。

去年,再次见到这一家人,男孩十三四岁了,个子不高,脸庞清秀,文文静静的。我和朋友到他家做客,他在屋里做作业,妈妈坐在门口摇着扇子,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不时回头看看孩子。

送我们走时是爸爸一个人。他说现在孩子功课紧,他要是敢多和儿子说两句话,老婆就要拿着扇子把儿敲他脑袋,说他不懂事,要耽误孩子学习。“看吧,这才初中,将来上了高中还不知道什么样”。

我们下了他们家楼,一起来的那个朋友突然说了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懂事吧”。我说,“干嘛加个‘吧’”?朋友说,“你看他爸这么‘懂事儿’,妈妈又这么尽职尽责,孩子将来肯定差不了”......

今天过桥的时候又想起了这个男孩子,不知道他小时候还做过多少“不懂事”的事,也不知道将来他会不会成为妈妈眼中“懂事”的孩子。

一晚上,我脑子里总想起那个卖煎饼大姐的孩子,孤零零一直撑着个脏兮兮的伞在小雨里站着的样子。

孩子,你今天懂事了没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