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生活没有生机活力怎么办?

生活没有生机活力怎么办?

2018-09-02 来源:心理医生DrPaul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们的大脑本能地想摆脱无聊,我们的内心不断地意识到这点,提醒着我们现在很无聊,带来心理疲劳。在精力遭到一层层一波波不断的消耗以后,人就不再有活力了。

感觉自己每天碌碌无为,过着一种没有生机的生活就。对自己不满意,没有价值感,没有对自己的认同感,好失败……

生活中,你是否也常常会有类似的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你感到生活没有活力时,应该怎么办?”

活力的反面常常是无聊、感到生活没有乐趣等等。偶尔的无聊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每天都很无聊,无聊到觉得干什么都没什么意思。这种无聊就会进化成一种无意义感,对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在心理学诸多研究当中,有一项著名的实验对剥夺个体的感觉能力进行了研究——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deprivationexperiment)。

研究者将被试置于种极端无聊的情境之下: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实验结果表明,暂时让人的某些(或全部)感觉能力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感觉剥夺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

造成注意力涣散,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

造成思维的混乱,不能明晰地思考间题;

造成知觉能力的损伤,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

造成想象能力的畸变,有些被试甚至出现幻觉现象;

造成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在生活中,与“感觉剥夺”类似的是无意义感将表现为做什么事情没有干劲,感觉很多事情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经常感到一种很强烈的无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努力,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在感到无意义的同时,会伴随抑郁、愤怒、烦躁等其他情绪,长期感受到空虚,会逐渐地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个体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存在某些“故障”,或者不具价值。设想一下每天都无所事事的人,面对着周围上课、实习、事业等等忙不停的人,也肯定会产生“我比别人差,我不如他们,我好没用”之类的。

对于自我的低评价,最终影响人面对困难时候的选择,带来主动回避、否认现实、甚至自我隔离等负面应对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会让人越来越宅,越宅越没信心。

我们的大脑本能地想摆脱无聊,我们的内心不断地意识到这点,提醒着我们现在很无聊,带来心理疲劳。在精力遭到一层层一波波不断的消耗以后,人就不再有活力了。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会让其成年后更加容易产生无意义感并且难以摆脱。这种忽视,指的并不是物理上的缺乏照顾,而是心理上的缺乏欣赏和支持。让孩子无法发展岀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对事情不能主动找到稳定的意义并且积极前进。

父母很少夸奖孩子,也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甚至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反应是“反正我也不会,你自己搞吧”、“你问那么多干嘛,不会自己看书吗?”的直接忽视,或者是“你可千万不能输,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的间接忽视(通过一味地鼓吹成功,而忽视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的需求),孩子就会产生沮丧感和自我怀疑,长久以往,丧失面对失败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厌倦和无意义。

其中,间接的忽视远比直接的忽视更加可怕。我们常常建议家长在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不能说孩子“笨”,而更建议告诉孩子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以此来免于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过分强调努力的绝对重要性,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人应该什么都能做得到的全能感,在这种全能感的驱使下,孩子会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无法面对真实的生活,最后只好主动砍掉对一切的兴趣,产生毫无意义感了。

总的来说,无意义感源于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它的出现是由于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自己之间的空白所产生的。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注意或者满足,无论现实中的自己有多么优秀,都会产生出无意义感受。而通常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中(比如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社交网络)都会使人陷入无聊的状态,很多时候无聊是闲闹的,在这种状态下心理需求无法满足,一闲一懒散,如果久而久之个体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疾病。

当然,对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理解,无聊状态、焦虑状态等都对应的是大脑不同的活跃区域,然后这些活跃区域会刺激你的身体释放相应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压力荷尔蒙等等,进而影响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有的人认为既然每天都觉得无聊才会造成无意义感,那么是不是每天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比如说多刷刷剧、打打游戏之类的,就可以避免这种无意义感呢?

事实上,并不是由于无聊的积累而让自己产生无意义感,而是自己本身就很难在很多事情上找到意义,因此才每天都觉得无聊。也就是说你多刷剧只能让自己有点事情做,并不能改善内在意义感。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战胜这种无意义感呢?

首先要尝试理清楚父母曾经的忽视以及它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并不差,却仍然说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却仍然忍不住会犯,循环往复,深陷在低价质感与无能力感之中。无论是造成了自己的低价值感,还是无能力感,都需要首先被自己清楚地看到,并且把它们在内在和自己的自我认识分离出来。

也就是说要我们首先要去意识到这些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让我门自己感到的,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种分离需要更多的情感上的体验,体验过往经验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感受。当情绪能被体验到的时候,人才能真正的感到这个事情的真实性。

接下来就是重新找回自我,尝试以自己为中心构建生活。这部分主要是在分离后,尝试重新把自我需求、自我价值感放在首位。按照自己期待的价值感和自我需求去在生活中构建合理的、能让自己产生这些感受的方法和途径。和前文一样,要达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意识上要认识到,更加在情感上要体验到。不仅在意识上要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更要体会到自己不被尊重时的痛苦,不被谅解时的悲伤,让自己能够在情感上确切的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表明人的意义感与三个基本的需求密切相关,这三个心理需求是能力、关联性、自主性。

能力(competence)指的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是我们希望能够掌控环境、感觉自己有效。

关联性(relatedness)就是与他人保持相属感,与周围的人形成连接、满足自己对爱和归属的需求。

自主性(autonomy)就是我们自由地将经验与自我感整合到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需要。

对于健康的机能来说,这三种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仅仅满了其中一种或两种需要(或糟糕到一种也没有满足),那我们就无法维持心理的健康。更严重的是,如果一个人满足这三种心理需要的努力受阻,那么这个人就会像饥饿这种生理需要没有满足时所表现的那样,可能会以更大的决心去满足它们。但是,这种满足需要的努力,例如满足自主需要的努力持续受到阻碍的话,就可能导致这种努力的减少,也可能引起适应不良,例如无助感或做出满足需要的错误努力,例如饮食失调等。

最后则是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任务管理等现实层面的技巧。让无聊的情绪推动自己趋向下一次情绪的峰值。在无聊中也能静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为自己设立小目标和小奖励,把任务和措施思考安排得井然有序,做好意外情况的预案等等。养成规律生活、运动、饮食习惯等等,相信自己能够一步一步地走出无聊、无意义感所困扰的情绪谷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论人类的某种闭目塞听》中写道:

“有些日子里我们会很活跃,而另外一些日子里我们的精力不那么旺盛,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天里,都有没被激的精力沉睡在我们体内。如果精力剩余过多,就会有所表现。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好象总有一种乌云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的判断、推理和决定都达不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程度。与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我们只能算是半睡半醒。我们的热情被熄灭,我们的想法被抑制。我们只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脑力和体力的很少的一部分。有些人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极端强烈,并导致了可怕的神经衰弱或精神衰弱,生活对他们来讲成为一种不可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