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心理障碍 > 个人心理世界里的蝴蝶效应

个人心理世界里的蝴蝶效应

2018-06-12 来源:九州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一对恋人,相恋一年半,不仅在别人眼里两人很般配,他们相互感觉也很好。一天,男孩向女孩求婚。女孩先是一惊,然后露出幸福的笑容,接着害羞的双手捂脸,之后热泪盈眶。

四川雅安的蒙顶山,其半山腰上有一座千佛寺,里面有一个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医心治命”。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我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这真是在汉语语境下对心理咨询的最高总结。

因为,心理咨询有一个务实的核心指标——来访者的现实生活发生正性改变。这一点,也是心理咨询区别于宗教、灵修等人类活动的核心指标。虽然它们也有这个目标,但是成功率有点玄。

我的第二个想法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关于混沌理论(或称混沌学、混沌论)的一个诗意比喻。其最常见的阐述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简单说,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人话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引起一连串巨大反应。

这个混沌论,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它被认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来探讨动态系统中必须用数据关系(而不是数据本身)和整体才能加以解释和预测的行为。

对混沌论的最高评价是这样的:混沌应属于20世纪3大科学之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时空观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可控测量过程中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可预见性的狂想。混沌理论将开创科学思想上又一次新的革命。混沌学说将用一个不那么可预言的宇宙来取代牛顿、爱因斯坦的有序宇宙。

当然,这个评价有点太难看懂,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混沌论(Chaos)与中国的道(Tao)简直如出一辙。如果它真的带来一次西方思想革命,而心理学又不得不发展到混沌论的阶段,那么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天人合一”了。

心理现象中的蝴蝶效应

听起来有点扯,不过心理学确实也是一门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学科。而人的心理现象也有很多蝴蝶效应现象。

首先,人的大脑是成片激活的,而不是线性或点状的。并且,部分激活会造成周围部分抑制。这个生理特性,就为一个小刺激引发大反应提供了必要条件。

比如,一个人早上出门前,手指尖被扎了一下。痛觉反应可能只持续了十几秒。但是,这个痛觉可能会增强这个人本身处在半着急状态的神经回路。而这个神经回路的增强,造成了此人记忆回路的抑制。于是他昨晚记得要带重要文件到办公室的这事儿,就给忘了。

等他着急紧张水平逐渐下降,而记忆回路相对增强的时候,他想起了文件这事。这个时候,他还离家不远,或已经上车,或已经到公司,甚至已经被叫开会,不同的时间点想起此事,大脑被激活的状态就变得神鬼莫测了。接下来,他可能会接连搞砸好几件事情,直至在未来的日子里搞砸工作。当然,也有可能经验系统被激活,他以以往经验很好的处理了这个事情,一切并无不好。

可能有人会觉得上面例子中的“神鬼莫测”太过敷衍。接下来就给一些我在临床中的发现,来证明这个神鬼莫测。

一对恋人,相恋一年半,不仅在别人眼里两人很般配,他们相互感觉也很好。一天,男孩向女孩求婚。女孩先是一惊,然后露出幸福的笑容,接着害羞的双手捂脸,之后热泪盈眶。到这里好像都是正常反应。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忽然,女孩心头划过一丝无来由的恐惧,泪如雨下,呆在原地。过了好久,她转身逃离了现场。

之后,她又不想分手,又疑似恐婚,男孩稍微对他好一点,她就想逃。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来到咨询室。这里省略咨询过程,直接上答案。这个女孩,在4岁到10岁之间,目睹了三次自杀事件。其中包括一个近亲,一个年长的玩伴,一个邻居。前两事件发生时她年龄尚小,第三个,她已经十岁,她旁听了邻里间对这个自杀的妇女的“讨论”——由爱生恨,相爱相杀之类的。幼小的她没办法消化这些信息和情绪,但是,这些东西依然会在大脑里找个位置存放起来。遗憾的是,这个女孩亲密与死亡储存得位置太暧昧了。当她和男孩的亲密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死亡恐惧被激活。这里用动力学来说,可以是,关系太近就可能害死对方。

所以,求婚这只蝴蝶,引起了女孩内心的一次风暴。我们其实不能说求婚是造成女孩内心风暴的原因。风暴的原因,是女孩的人格整体结构和其中亲密与死亡的关系。

精神动力学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除了创伤性事件,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由于存储位置太科幻,形成各种梦幻的关联,而带来各种玄幻情况。而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可以简单来说,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去发现那些来访者没有察觉的,被莫名激活的各种关系(模式)。而这些部分,正是把小刺激催化成大反应的混沌。

今天,混沌学和心理学可能还没有正式交欢。但,这个“混沌”在心理学中最容易接近的词可能是精神分析里的“潜意识”,或者是格式塔心理学里的“场”。而“蝴蝶效应”这个词,可能最接近的是荣格心理学里的“共时性”,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共时性”就是看到那只蝴蝶。不过,这些好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荷永教授认为,荣格的心理分析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见过的对“共时性”最精妙的阐释——来自于我的中德班同学孙长玉——“没有因果,只有意义,这就是共时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世界如混沌,是个动态系统,那只蝴蝶并不是风暴的原因,风暴的原因只在于整体和关系,无辜的蝴蝶,不是原因,但有意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