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ABA干预中的七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ABA干预中的七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2018-03-16 来源:自闭症互助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但是ABA训练法的理论性知识比较强,一些家长们在学习完这种方法以后,没有完整的流程、思路。所以容易进入训练中的一些误区,在这里,要提醒运用ABA训练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的几个误区:

ABA(AppliedBehaviorAnalyses)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简称也普遍称为强化行为干预。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IvarLovaas研究表明,普遍引用ABA理论应用一系列的行为指令(指令模仿,语言理解、听指令,语言表达,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与休闲等)来治疗自闭症儿童,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使自闭症儿童取得显着的进展

 
但是ABA训练法的理论性知识比较强,一些家长们在学习完这种方法以后,没有完整的流程、思路。所以容易进入训练中的一些误区,在这里,要提醒运用ABA训练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的几个误区:

认识方面

误区1:ABA强化了儿童机械般的行为
 
虽然ABA一部分使用重复的结构化学习计划,但是还集成方法的培训,旨在鼓励创造性和自发性。

误区2:ABA是实验性的
 
ABA的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和模拟的许多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还可以得到明显的进步。

误区3:ABA使用负强化(如打屁股)或惩罚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实施任何形式的体罚。之所以指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没有专家或特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提倡使用负体罚作为一个现代ABA的一种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些不懂的人在练习ABA时使用这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作为一名家长,您必须始终对您孩子进行最后的把关去过滤好与坏的治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和治疗师使用非常小的口头批评在ABA方案也都是不正确的方法。

执行方面

误区1:把强化物当作引诱物,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做法:拿着食品(强化物)来诱导自闭症孩子训练,想通过食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是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强调的却是那些奖品,而忘了把训练项目放在重点位置上。
 
后果:孩子在以后的训练中学会了讨价还价,“记吃不记事”,没有吃的东西就不训练,反而对强化物产生了依赖。
 
对策:强化物越意外越有好处,同时也越有利于撤出,适当时家长可以用语言强调刚才完成的任务。

误区2:重复发指令
 
做法:在给自闭症孩子下达指令之后,若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家长往往就会反复发指令,且常常语气越来越严厉,音调越来越高,或者加上了其它谴责孩子的“废话”。
 
后果:孩子对他人的语言和社交信号不敏感,“越来越不听话”。
 
对策:记住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不反映或错误反应,第二次要辅助他做对。

误区3:无意中对儿童的负面行为进行了强化
 
做法:在自闭症孩子出问题行为时,家长的表情就特别丰富,语调变化也相当明显。反而,孩子在乖乖的时候,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夸赞表情和语言,就算有也是流于形式,一点儿都不丰富。
 
后果:家长的面目狰狞对孩子来说常很具有观赏性,自闭症孩子会觉得“会哭得孩子有奶吃”,只要我表现出某些行为,就能得到关注。
 
对策:干预的重点在于教导孩子的正确行为,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哭闹行为、刻板行为等,都一律不做为关注的重点,简单制止足以。
 
误区4:孩子出错不及时采取辅助措施
 
做法: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以考代教,在孩子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重复下令,盼望孩子能够重新完成,或者自认为孩子曾经掌握的,认定他理当会做。
 
后果: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觉得“训练就是为难我”
 
对策: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自闭症孩子要是什么都会了那还教什么?考什么?即使帮助自闭症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果失败,也不要犹豫,应立刻采取校正辅助措施,帮助孩子重新想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在采用ABA的时候,切不可心急,不可一知半解随便用,为了训练效果而强给孩子训练,这样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遭。使用时,如果对方法产生疑问,或者训练后与预想结果出现偏差时,可以直接咨询相关专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训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