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带着症状去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带着症状去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8-03-05 来源:大话精神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这就涉及到精神科的病因。虽然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点,将病因划分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不同层面。

 精神科业内有一句话,叫做“带着症状去生活”,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生活状态?

 
首先要解释一下何为“症状”。
 
按照症状学我们将其大致分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这些不同特点的各种障碍,又分别有它特殊的、具体的临床表现。比如临床上常见的幻觉、妄想,人们了解比较广的强迫、抑郁等等。

那“症状”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举个例子,某一个存在评论性幻听的患者,总是凭空能听到一些人在讨论和评论他的缺点和问题,而这些评论总是充斥着斥责、讽刺、嘲笑,甚至威胁、谩骂等等。在听到这些侮辱谩骂时,这位患者就会生气、暴怒,甚至和这些幻听辩驳、对骂。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位患者出现了在外人看来很不可理喻的愤怒、自言自语和凭空骂人。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科的病人在病情严重时,生活工作完全停摆,以致于像是掉入了透明的陷阱。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

而为什么又会“带着症状”呢?
 
这就涉及到精神科的病因。虽然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点,将病因划分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不同层面。但说实话,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脑的结构太过于复杂,临床上几乎很难见到单一病因的精神障碍,并且想要探究单一病因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临床上我们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而因为病情的复杂程度不同,药物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同,导致疗效也不尽相同。有的病人在经过系统治疗后能完全摆脱掉让人困扰的“症状”,而更多的病人是卡在发病-治疗-好转-病情波动/再次发病-治疗-好转这样的循环里。经过多次治疗,某些症状已经变得难以消除,甚至有些患者要终身与之纠缠。
 
所以有很多家属会不解,为什么这个病总是“治不好”?虽然这样听上去挺残酷的,但这就是大部分精神病人和家属要直面的问题。
 
可尽管前方困难重重荆棘密布,生活仍然在身后无情催促,人们也只能迈开步子负重前行。所以作为精神科医师的我们也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心理治疗、认知训练来启发患者的自知力,让他们学会分辨哪些是“症状”,是疾病导致的。让他们学会和这些“症状”共存,习以为常,最后做到置之不理。
 
其实我一直认为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最后的“生活”。
 
“习以为常,置之不理”,听上去很简单,但其实真的特别难。生活本身就很困难了,精神障碍的患者还要面对比别人更多的干扰、歧视,这就需要患者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意志力。所以,如果你身边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就尽量多给予一些包容和关爱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