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精神疾病——从认识到接纳

精神疾病——从认识到接纳

2017-11-17 来源:乔颖 绥德精神康复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是一名精神科大夫,每天都在和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打交道,诸如以上的这些情况,几乎天天碰到。虽然现在大众媒体开始宣传精神疾病的知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精神疾病。大多数的人认为精神疾病就是“神经病”,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所以今天,站在一名医生的角度,我写下了这篇文章:精神疾病——从认识到接纳。

  文章的一开始,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丈夫焦虑的抱怨:“医生,我太太一直说我有外遇,她是不是得了神经病?她居然觉得我在她的饭菜里下毒!”然后,让我们再了解一位母亲的紧张和不安:“医生,请你看看我的儿子到底怎么了。他是不是发神经病了?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很低,不愿意上班,这么好的工作就这样泡汤了。”最后,让我们来听听两位居委会领导的话:“医生,我们是徐**居委会的,他在家里发神经病了,赤膊冲到阳台上大喊大叫,周围邻居都来投诉,他没有亲人,所以我们只好送他过来……”

  我,是一名精神科大夫,每天都在和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打交道,诸如以上的这些情况,几乎天天碰到。虽然现在大众媒体开始宣传精神疾病的知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精神疾病。大多数的人认为精神疾病就是“神经病”,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所以今天,站在一名医生的角度,我写下了这篇文章:精神疾病——从认识到接纳。

  其实,上文提到的“神经病”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它是老百姓对于精神疾病的统称,在口语中也常常被用来泛指精神病患者——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认识和评价,而这些认识和评价往往带着歧视和贬义。那这种不甚恰当的认识究竟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往往能从影视作品中追根溯源。

  大量的国内外影视作品中不乏“神经病”的身影,从《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可云”,到《爱德华大夫》中的假爱德华J.B.,从《穆赫兰道》中的丽塔,到《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大众往往戴着好奇、恐惧、不耐烦、复杂的眼镜来看待这些影视角色,试图通过观影或口口相传来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群体。但可惜的是,由于眼球经济导致的艺术加工和过分渲染,普通人眼中的“神经病”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那些人似乎存在人格问题或道德败坏,总是伺机对身边的人发表怪异言论、做出潜在的危险举动。正是源于这些片面的认知,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就已经给精神疾病患者描画了丑陋的形象。于是,当我们面对那些“神经病”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并以各类“有色眼镜”看待他(她)们,越是歧视就越疏远,越是疏远就越不理解,越是不理解认知就越片面,如此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永远被人们称为“神经病”。

  其实,对于精神疾病,早在近代欧洲,精神医学的先贤们就做出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无论是皮奈尔当众“解除精神病患者的脚镣”,还是克雷丕林对于“早发性痴呆”的重命名和再定义——都饱含了对于精神疾病的重视和对精神病患者的人文关怀。这在当时诊疗手段极度缺乏、社会对患者普遍疏离的大背景下,令无数患者及家属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随着首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的诞生,以及现今大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原来!如此众多、五花八门的精神疾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脑”中各种神经元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纵然脑内沟沟回回,神经细胞数以亿万计,只要特定脑区内管理特定功能的神经通路发生了异常,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就有可能表现在患者的感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上,也就有了我们通常用以描述其症状的幻觉、妄想、冲动毁物及伤人自杀等异常表现。

  说道这里,也许不少人会说:“医生,你在给大家上课吗?你是在说教吧!”不,并没有!作为一名精神科的大夫,我在精神卫生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3个年头。很多朋友都问我,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支撑着我一路走来,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我这份工作的不平凡。刚从医科大学毕业,来到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时候,我也很害怕,我也很担心那些患者会突然动手打人。然而,在这十几年的工作中,我慢慢认识到了精神病患者的苦痛,也越来越接纳和理解他们。当他们处于急性发病时,我为他们的冲动、狂躁而焦虑;当他们处于慢性迁延时,我为他们的木讷、退缩而担心;当他们被家人遗弃时,我为他们的紧张、无助而悲哀;当他们不被社会所接纳时,我为他们的无奈、害怕而惋惜。

  也正是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慢慢认识到精神科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利用现有手段,尽量缓解患者病症和痛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大医学难题。事实上,这与探究肿瘤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地治疗肿瘤患者并无二致,不同的只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除此之外,精神科医生还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让精神疾病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所理解,最终被大众接纳。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医院更显优雅而宁静的精神卫生中心院区,我们才能发现每天出入精神卫生中心的人流总能悄然融入这个快节奏城市的“每分每秒”,我们才能体验到精神卫生法给精神疾病者带来的福利和保障。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卫生事业及人民的精神健康,每年投入到精神疾病研究和宣传的力度也愈发可观,我们有理由相信: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终将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我们愿意与精神疾病患者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以下是我治疗过的患者所说的话和我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的名言,与大家共阅:

  “我眼中的世界在旋转,事物在我眼中变大变小、周围的人就像从地里冒出来的怪物,冲着我张牙舞爪。”

  “每天睁开眼睛,我都觉得身上压着很重的东西,我无法挣脱,我这一天该怎样度过?有谁能够拯救我?”

  “我每天对自己说,我要自由,可是我永远都无法出院了,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将永远住在精神病院,直到我死亡。”

  “我们出生的时候,都在啼哭,因为我们知道要活下去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若如死亡般安然,我就可以不再有忧伤。”

  “我是神,我是天神,是伟大的造物者,你们都是我的子民。民众一心,心比天高,高瞻远瞩!哈哈,我多厉害。我就是神!”

  “我从小就没人喜欢,大家都觉得我怪。小的时候我和自己的影子玩,现在我和耳边的声音玩。”

  ……

  转自: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