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妈妈给我留言:说马上就要开学了,家里有一个三岁的宝宝,一直是自己带。在犹豫要不要送去幼儿园?
原因是自己很不看好幼儿园,因为经常有妈妈们传来负面的消息,例如老师对孩子太凶,孩子太压抑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而且自己的孩子比较敏感,不是很想送。但是孩子这个年龄很渴望跟小伙伴在一起玩,看到孩子一个人孤单,怕日后影响孩子的交际。
所以很矛盾的,自己真的不忍心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要被压抑,心疼。希望我给一个主意。
说实话,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呢。那到底该怎么爱?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一个答案:战国时期,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看,一个母亲对自己小儿子的疼爱之情,昭然若揭。
我想,谁要我儿子去冒这险,我肯定不干。
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后来一个叫触龙的老臣来劝,竟然说服了太后。
他说:“一个人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这时太后觉得有理,开始从一个母鸡爱小鸡的层次上升到了父母之爱的高层次。
这也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得不深思。
“就算是帝王之子,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眼前的问题,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啊。
焦虑本身不能产生任何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包袱。
回到孩子要不要读幼儿园的话题上。
如果剔除掉焦虑,反而会更加清楚该怎么办。
先做好准备,然后去选择,观察,找到合适的上。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因为孩子终究是要入学的,终究是要独自面对社会的。我想没有哪个父母想看到一个30多岁的儿子在家一边啃老。一边在内心怪你当年害了他。
2
你的焦虑越多,对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很多人说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最焦虑的一代,特别是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他们通过努力拼搏换来如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生怕孩子不如自己,所以内心其实不断地加力。不仅勉励自己加油,更是期待孩子超越自己。
最后,不知不觉加在孩子身上的担子就重了。
还有一种是社会大环境急剧转型下的整体焦虑。
要知道我们经常呼吸雾霾,吃的米和油,喝的水,孩子的奶粉,问题层出不穷。
我们的这些做父母的早吓怕了。
另外就是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也产生了,比如沉迷电子游戏和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
而以前充其量也是沉迷电视机或者过于顽皮而已。
还有老问题出现新的变异,比如校园欺凌,变得更加恶劣。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说,如今养育孩子,创富已经没有健康心理培养重要。因为如今的孩子有更多的心理问题。说起来,真说不完。所以,要做一个好父母,怎么会不焦虑呢?适当的焦虑非常正常就算犯了错,也很正常。
放轻松一点。
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
只是你不要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犯错就好。
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只要我们够努力,我相信有出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很多妈妈随便一说,就能指出孩子身上那一堆的问题。
那往往是自己的焦虑开出的花朵。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的问题。
你说孩子敏感,难道孩子不是受了你性格的影响,变得不稳定。
你说孩子不自信,往往是你的期望太高,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你就发脾气,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产生挫败感,慢慢地变得缺乏自信心甚至是畏缩。
你说孩子不够独立,往往是你过分保护造成的,孩子第一次试着自己去挤牙膏,你怕孩子挤得地上到处都是,于是给孩子挤;当孩子第一次想自己系鞋带,你又觉得他动作太慢,边唠叨边给系好了。
你总是说孩子不吃饭,但孩子指着谈糖果说饿了,你就放任孩子去吃。真正吃饭的时候,肚子饱饱的,孩子不想吃,然后又怕孩子饿着,捧着一个饭碗跟在后面跑。小小的孩子以为这是一个吃饭游戏,每次都要玩到尽兴,饭也凉了。而你在追逐中觉得自己尽力了,是熊孩子自己不吃。
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在指责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之前,先把大人拿出来捋一捋。
最后会发现,问题基本在大人的身上。
4
教育是一种自醒,为人父母要抓住这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因为很多人从学校出来之后就不会再次捧起书本,但是很多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又捧起了书本。还有很多的人,成年之后就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组建家庭后也是棱角分明,遇到问题互不相让,没有谁会去认真反省自己的问题。有了孩子之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问题还不少,在孩子的身上一一呈现出来。
很多人小时候觉得父母有些地方不对,但是自己做了父母却又是父母当年的模样,更神奇的是还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家庭。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因为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都源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这一点在我的理论和课程里面都有特别详尽的解释,这就像是一句老话所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孩子会打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到了一个家庭系统里,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染缸一样,每一张白纸都必须而且是被迫的被这个染缸浸染,在人形成价值观的前十几年里,我们一直被家庭系统浸染着,突然有一天,我们有了独立意识,我们有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被原生家庭重重的烙上了烙印,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满爱的,那我们就是个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能担当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缺爱的、溺爱的、瞎爱的、乱爱的,那我们的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我们被原生家庭给我们烙上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支配着,如果这样我们就会远离幸福,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行,我们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就好像很多女人和我说:“郑委老师,我最讨厌我的母亲的性格,为什么我一直想摆脱,不要成为我母亲那样的人,但为什么我却越来越像我妈妈呢?!”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而我们是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快乐成长,幸福生活。高期望高要求的父母,孩子内心缺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孩子要么在无限压力和焦虑下努力奋斗,看似上进其实是不自信;要么就是自信上进心不足而碌碌无为;总包办总满足的父母,孩子要么自私要么享乐,缺少道德和责任......
家长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修行,一来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的影响,二来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原生家庭,前者为自己一生幸福,后者为孩子一生幸福。而系统的学习和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它犹如“公鸡给自己拔毛”一般,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蜕变化蝶的过程,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但是能够系统学习的人是少数,能够系统学习完之后坚持改变的人是少数,所以,在当下,幸福的人是少数。
我有很多案例性的文章都提到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通过学习和修行摆脱负面影响从而寻找到幸福的故事”,大家要多多留意。
1、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2、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强迫症初始症状的复发。
健客价: ¥77盐酸帕罗西汀片,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
健客价: ¥46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90用于治疗抑郁症,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健客价: ¥225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113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551.抑郁症:百优解片用于治疗抑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焦虑症状。 2.强迫症:百优解片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抑郁的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3.神经性贪食症:百优解片用于缓解伴有或不伴有抑郁的贪食和导泻行为。
健客价: ¥260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强迫性神经症、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65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771.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因镇静作用较弱,对血压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器质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及儿童攻击性行为障碍。 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健客价: ¥221.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因镇静作用较弱,对血压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器质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及儿童攻击性行为障碍。 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健客价: ¥9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42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本品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
健客价: ¥22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
健客价: ¥90各种神经症所致的焦虑状态,如广泛性焦虑症 ;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
健客价: ¥1341.各种神经症所致的焦虑状态,如广泛性焦虑症。 2.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
健客价: ¥321.各种神经症所致的焦虑状态,如广泛性焦虑症。 2.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
健客价: ¥681.各种神经症所致的焦虑状态,如广泛性焦虑症。 2.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
健客价: ¥46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48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能改善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
健客价: ¥38轻、中度抑郁和焦虑。 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健客价: ¥52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焦虑性神经症。
健客价: ¥12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和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以及药物依赖者戒断后的情绪障碍。
健客价: ¥61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其它详见说明书。
健客价: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