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来访者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来访者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2017-09-05 来源:石家庄心理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自始至终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目光注视面颊的下部,不宜一直盯着眼睛,代表高高在上,易使来访者不安;目光不能斜视,斜视表示轻视,亦不能目光游移,否则表示另有所图;讲述离题太远,可将目光移开,使其语言简洁。

  一、沟通定义

  沟通指两个人互相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感受,情感、需求等等。

  二、沟通的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患双方沟通的意义是:

  1.了解患者或其家属的内心感受,建立和谐的气氛;

  2.介绍基本的医疗知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帮助患方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三、有效沟通的最基本条件

  1.真正尊重:对于某些心理问题来访者,如焦虑、痴呆、攻击、诈病者,以尊重的态度与其倾心交谈,了解其心理,进行开导,帮助缓解压力。

  2.平和态度: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保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有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

  3.保持距离,防止卷入过度:对于某些关系来访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婚姻纠纷等家庭问题,医师应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可帮助其分析各种决定的利与弊,而非帮其做决定,以免承担相应的后果,从而使临床工作陷入被动。

  4.足够耐心:对于心理患者,医生尤其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患者,同时也赢得患者的尊重,有利于顺利地开展后续工作。

  5.专业技能: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牢固的专业技能是赢得患者尊重的首要前提,采取慎重的专业态度为患者医疗服务。

  6.其他知识:在与患者交谈中,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引起共鸣,加强交流和沟通。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态度是决定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帮助来访者缓解压力,确实解决其主要问题。

  四、沟通内容

  (一)了解来访者的感受

  1.异常感受随时出现、无法自控:如某些强迫症患者,其强迫行为和想法通常不受自己控制,随时出现,而且心理非常难过,应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感受,争对主要问题给予开导和治疗。

  2.难以区分症状与现实: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幻听、幻视等症状,无法分清症状和现实,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3.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主观痛苦:所有来访者都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主观痛苦,如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反复出现强迫行为或幻觉,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4.继发的紧张、恐惧、敏感:患者对自身出现的各种症状和表现,可能感到紧张、恐惧或敏感,精神处于长期紧张和混乱状态。

  5.注意力难以集中,往往出现敌视、攻击倾向,但有时又感到孤独无助,渴望关心。

  (二)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需求

  在临床上,来访者普遍的心理需求有:1.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需求;2.获得信息的需求;3.获得安全感,早日康复的需求。

  五、沟通方式

  在与来访者沟通过程中,可采取正式与非正式方式相结合,注意保持端庄、平等的体态,目光与来访者对视或平视,可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拍肩、拉手、拥抱,并经常给以微笑和问候,使来访者感到关怀与挚爱,有助于进一步的交流。

  (一)语言表达

  在沟通中,尽量用中性语言,避免笼统使用医学或心理学用语,讲话清晰、平和、中肯,必要时重复所说的话,内容力求简洁、明确,如果要提出问题,或吩咐事宜,每次最好只说一件事。对于来访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说服,更不要争辩或嘲笑。

  在正式交谈时,采用轻松的开场白,多听少说,不必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谈中抓住蛛丝马迹,挖掘症状,注意“察言观色”,适可而止,结束交谈时尽量多给患者安抚、鼓励和铺垫。

  对于自知力丧失的患者,交谈中尽量回避“病”字,以建立信任的关系;对疾病过份担心的患者,也应淡化“病”字,以减轻焦虑;对于受症状支配,主观痛苦感强烈的人,应强化疾病的不可自控性,以缓解压力,必要时可主动涉及症状,不要怕刺激,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自然讨论症状。

  (二)提高医师自身素质

  1.知识: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开拓视野;吸收并合理使用间接经验;增加直接经验,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2.态度:尊重来访者的人权,并平等无条件地接受,重视来访者的首次就诊,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治疗方案的设计要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关怀。

  在接待就诊者时,医生的态度直接影响交谈效果。例如,积极和赞扬的态度可以使来访者增强自信与合作,而消极和评判的态度则使来访者降低自信并产生对抗情绪。医生对病人或家属积极的想法和恰当的行为及时鼓励,可使来访者继续保持信心,并主动自觉的规范自身言行。良好的态度可以鼓励来访者主动倾诉自己的想法。

  3.技能: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时,应掌握沟通技巧,并收集相关信息,在传达信息时,强化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此外,动员来访者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同时注意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达成成功面谈的简要规则

  1.尊重被调查者,让对方了解其了解的情况、体验、态度和感受至关重要,必须诚实地面对他们,并予其拒绝的机会。

  2.自我介绍,明确无误地介绍自己是什么人。

  3.说明此次谈话的“目的”,即我们想了解什么内容,持续多久等。

  4.达成“交谈”的气氛,不要造成“审查”的感觉。

  5.谈及一些较敏感的话题,如第一次谈话时涉及性方面的问题,应注意对方的不舒服感。开始谈话时应先谈论一般性的问题,而后转入较敏感的话题。

  6.态度保持中立。不应让受检查者感觉谈话内容受到审查。

  7.掌握改变话题的时机。若对方回答问题简单,如“是”或“不是”,或躯体姿势变化,均可提示来访者对谈话的话题比较敏感。

  8.给予鼓励和反馈。

  六、沟通技巧

  (一)一般要求:分为言语性和非言语性两种。

  1、言语性:

  (1)简单的问候;

  (2)可问一些轻松的问题;

  (3)进行交谈前的一般问话:“如果不介意,我们一块聊聊?”。

  2、非言语性:

  (1)自始至终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目光注视面颊的下部,不宜一直盯着眼睛,代表高高在上,易使来访者不安;目光不能斜视,斜视表示轻视,亦不能目光游移,否则表示另有所图;讲述离题太远,可将目光移开,使其语言简洁。

  (2)音量的最大限度应保持在交谈水平;

  (3)恰当使用语调的变化,以达到强调或感动的目的;

  (4)恰当地运用躯体语言,如点头、手势等。如来访者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可用握手、拍肩表示关怀,可使来访者放松一些。

  (5)合理地应用微笑、皱眉或其它面部表情;表情应与感情合拍,如来访者述说痛苦时,医生表情应庄重、专注,甚至眉头紧锁;来访者讲到兴奋之处,医生应面带微笑,表示分享其快乐;当来访者诉述原委时,医生应以深沉的点头表示理解;而当来访者述及隐私时,医生应将上身前倾,将与来访者间的距离缩小。

  (6)保持轻松自然的姿势要比呆板强。坐姿应保持轻松,上身微微前倾或微微点头。

  倾听作为非言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意义。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在与就诊者交流时,应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同时善用手的力量与作用,如某些抑郁和焦虑来访者,牵手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他们对医师的信任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