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精神治疗 > 你是否总是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你是否总是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2017-07-09 来源:实用心理学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总是照顾别人的情绪,甚至总是想拯救别人情绪的人,表面上看是事关道德的美德,实际上在心理层面上是关系到如何塑造自我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来说,我们会从道德的角度来合理化这种行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

  这样想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你经常有如下的内心冲突时,就要小心了。

  你总是感觉心里面有两种声音在打架。一种声音不断提醒自己,别人不高兴了,是不是我的错?我该如何小心翼翼的应对,该如何才能避免让对方感觉不愉快?另一个是强悍的自己,时刻告诉自己,我是我,我不想这样讨好别人;

  这样的内心冲突让你很不舒服,时刻紧绷着,整个人就像被困在笼子里一样。

  总是照顾别人的情绪,甚至总是想拯救别人情绪的人,表面上看是事关道德的美德,实际上在心理层面上是关系到如何塑造自我价值的问题。

  当别人有情绪,或者不高兴的时候,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敏感的认为,这可能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于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让别人的情绪好起来。但是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这种讨好别人的行为也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内心有冲突。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内心的冲突别人是看不到的。

  其实,别人虽然看不到你内心在想些什么,但是能觉察到你的情绪状态。一个内心充满冲突的人,必然会通过细微的身体语言展现出那种压抑和不快乐的情绪。于是这种表面上“替人着想”的人会让别人觉得不真实,甚至觉得虚伪,一旦别人觉得他虚伪了,对他的态度就会变化。

  而当他感受到对方态度变化后,自我价值感会进一步降低,于是他又开始反思是否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继而新一轮的讨好又开始了。

  这就是过度照顾别人情绪的人,经常面对的一种恶性循环。本想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是反而让情况变的更糟。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或者泥潭之中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他们从小的成长经历有关。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父母经常在照顾孩子的琐事上吵架甚至发生一些激烈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才造成父母不高兴,把所有的罪责都归于自己。于是孩子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来拯救父母的情绪,让他们开心一点。

  当孩子一直处于这样的拯救情结之中时,他会变得容易过度承担他人的责任。久而久之,这种心理模式会开始泛化,认为不仅仅是父母,连周围的朋友,所有认识人的情绪问题自己都需要负责了。

  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个人心理边界的模糊和混乱。

  之前我们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边界,它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确保我在一定的心理范围之内保持独立。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知道哪些是该自己做的,哪些又是属于别人的事情。

  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就会经常陷入复杂的内心冲突中,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别人的事情归咎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要为此负责。过度照顾别人的情绪,就属于这种类型。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情绪拯救者的泥潭?

  首先,我们需要觉察和思考情绪背后的心理动力。

  当你忍不住想要去照顾别人的情绪的时候,不妨先冷静几秒钟,然后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你是真的想要帮助别人,还是觉得自己是在下意识的想弥补什么?

  有意识的去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不会因为被无意识的惯性控制而去承接别人的情绪,甚至去讨好别人。

  记住,如果有人不高兴或者情绪不好,那是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而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你也不会因为关注自己,就变成一个坏人或自私的人。

  其次,许多时候,你觉得自己是在好心的付出,是在照顾别人的情绪,但别人未必会这样想。赢得别人认可和尊重的唯一途径,是做好自己,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成就来征服别人,而不是讨好别人。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