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想起回顾奥斯卡,大家都忍不住想起历史上最辉煌得1994年,那一年,《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肖申克救赎》三部史上最佳影片前二十的电影交相辉映。
中间这些年,就算有低谷,也会时有一些惊喜。
回顾这几年,炒冷饭的《为奴十二年》、一镜到底的《鸟人》、用力过猛的《荒野猎人》和今年尴尬无比的《月光男孩》,哪怕是昏昏欲睡的《爱乐之城》获得最佳影片,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奥斯卡电影越来越鸡肋了。
相反我们记住了15年马修麦康纳报了当年泰塔尼克号落选男主的仇,2016年小李子的功德圆满,还有今天的大乌龙。奥斯卡的噱头竟然沦落到靠八卦来拯救,我越来越怀疑这次的乌龙事件就是奥斯卡组委会的博取眼球的阴谋论行为。
而追寻奥斯卡脚步的大导演张艺谋的《英雄》不懂游戏规则遗憾没入围,也随着《三枪》到《万里长城》越走越远。
原因分析
为何造成如此局面,我觉得有四个原因:
1、全球化审美的限制。
2、互联网时代观影习惯改变。
3、编剧等其他人才大幅流失。
4、优秀演员断档。
全球化审美限制
奥斯卡的前身是反应美国(北美)主流价值观的审美,人们通过电影这个休闲的方式了解时代精神。电影人也发挥着自己得才干,努力去呐喊着,所以当时的编剧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随着全球化的格局进一步推进,电影越来越向全球的文化倾斜,政治正确几个字就限制了创造。
为了向市场低头。
BOSS不能是黑人,因为害怕种族歧视;也不能是俄罗斯人,因为冷战已经结束;更不能涉及宗教。
好吧,那我们就编写人性的弱点吧。
同性恋人群、女权先锋、反枪支联盟又开始叫嚣。
最后剩下的大众审美就是:怜悯的前任《爱乐之城》,华尔街阴谋《大空头》,以及被人嚼到烂舌的梦想。
当一脸懵懂少年们,打开这些获奖作品,看到几分钟就知道结尾的时候,我们还不如打开综艺节目看看娱乐至死的《奇葩说》、《暴走大事件》来的舒心。
互联网时代观影习惯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实我们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
为了迎合大众审美的奥斯卡电影最终越来越走向小众情怀,又或者属于那些电影艺术工作者。
我努力看了毒蛇电影里《爱乐之城》的评价,真心对里面牵强的的细节文化无感,甚至怀疑这个良心的公众号已经成为了水军的推手。
同时我知道: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无法忍受电视不能回放,中生代的我们也慢慢开始欣赏微博春晚,慢慢开始更享受B站的弹幕。
我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测验自己属于《三生三世》里的谁。
也有更多的众筹去选取《小时代》里男女主角。
甚至强大到像美剧、英剧、韩剧那样决定故事的走向。
而这一切都是一部电影无法带给我们的。
所以就《权力的游戏》之类的美剧越来越像我们期望的电影,电影却在不断凋零。剩下就是漫威的几个大IP商业电影横行。
编剧等其他人才的流失
在中国观众眼里,导演是最牛X的角色,甚至很多人为了睡女明星而努力的做着导演梦。事实上,一部电影,导演的才华是将80分推向100的作用,而真正决定这部电视不是烂片的是编剧、台词等其他人群。在以前,这些人员拿着绵薄的收入而忍气吞声。
那他们去哪里了呢?答案是电视剧制作!
随着美剧、英剧的横行,他们把更多的团队带到了电视剧的队伍,能力决定了得到更高的收入。
所以他们乐此不疲的投入,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都开始参与《穹顶之下》的编剧。
有人会疑惑,电视剧这些不是没多少版权吗?随便花15块钱就可以免费观看了,他们的钱从何而来。
随着互联网化的到来,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真正赚钱的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电影院票房到周边延伸产品区域市场转变。
举一个中国人的电视剧《辣妈正传》。优酷随便看,电视剧真正赚的是孙俪身上的同款服装,母婴产品的植入。
所以第三点的人才流失跟第二点的互联网观影习惯的改变是息息相关的。
优秀演员的流失
不管你多么喜欢电影,你都很难记得现在的这些演员。随着小李子这个最后的遗珠获奖,我们报的上名的演员越来越少。
这其中原因很多,我只表达我信息库里的一个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不喜勿喷。
演艺圈贵族感的缺失。
我想先说一个冷知识。
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艾玛斯通(stone),这个姓氏是一个很平常的姓氏。跟日本姓氏文化里的,河边、井上、田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皇族大赦天下之后,才有了自己的姓氏。
仔细一了解,原来她的祖父是瑞典籍的,也是一个平民。
我自己也是平民,但是还真的相信一句话,就是贵族是三代养成的。
其实演员也是的。
在好莱坞贵族里有两个不成文的身份标签,一个是姓氏,一个就是口音。你的姓氏和口音侧面能反应家族的社会地位。
随着财富的两级分化,越来越多的贵族家庭,对演员这个职业开始不感冒。完全可以在其他行业获取更高的收入。
演员的私生活被无限放大,稍不留神就会进入媒体的丑闻漩涡。《金陵十三钗》的男一号克里斯蒂安贝尔就是因为逃税的丑闻才接老谋子的片子,打算换换运气。
越来越多的贵族家庭,不愿意让孩子们从事这份职业。因为贵圈真的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