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软肋,在它面前,我们成为最脆弱的自己。于是,我也在思考,如果无法改变,面对恐惧,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恰逢翻阅《把时间当作朋友》,有一些收获,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浅谈“恐惧”。
恐惧的意外力
恐惧有着怎样的能量?
心理学家对恐惧心理的治疗研究一直颇为热衷,是因为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惧心理。
2008年上映的《功夫熊猫1》中,大师有言:欲避之,反促之。
为什么“欲避之”?因为恐惧,对可预见的危险却无能为力的恐惧。
为什么“反促之”?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未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最终真的会发生——这同样也是因为恐惧:喜悦会让人们停下行动享受当下的愉悦,而恐惧却会引发人们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然而恐惧又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可想而知,很多出于恐惧而做的决策,常是事与愿违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神谕的实现。
当自证预言实现的瞬间,原本不存在的原因,就成了真正的原因。而这幕后操控者,正是人们的恐惧。
恐惧的创造力
正因为恐惧的杀伤力,人们开始尝试利用防御机制,以找到内心的平衡与片刻的宁静。
因为害怕面对死亡,人们相信在天堂里我们可以得到永生;因为不愿面对亲人已故的事实,人们相信生命可以转世再生;因为惧怕强者无疆的力量,弱小受压迫的群体也更愿意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也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报的方式不是外在环境对行为“善恶”的反馈,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评判带来的。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恶之花》,印象深刻。
恐惧也是宗教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圣经》里有“七宗罪”(贪婪、淫欲、饕餮、妒忌、懒惰、傲慢、暴怒),绝口不提我们最大的敌人“恐惧”,为什么呢?也许这恰恰是宗教最需要的。没有令人生畏的地狱,天堂又怎会令人神往。
甚至有时,善良,也是因为恐惧。你是否思考过,当我们害怕受到周围的人压迫或者伤害时,我们可能在他人行动之前先以示友好的善良,试图以此降低受威胁的可能性:赚了很多黑心钱的商人,出于对道德指责的恐惧,在事发之前也会做捐助等这类善良之事,一是安抚自己,二是安抚事发后的群众。其实细想之下,我们寻常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善良。
恐惧的福利
如果说恐惧让我们战栗,随恐惧而来的更具杀伤力的懦弱,则更容易让人陷入黑暗的深渊。然而向往光明是人的天性,如何克服恐惧和懦弱成为人们面对未知威胁的重要议题。宗教和“善良”等外求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常说:这人真有勇气——勇气从何而来?与其说是培养而来,不如说是积累而来。它不只是感受未知的能力的阈值变大,更是人们不断扩大认知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而积累得来的。
如何做好对恐惧的免疫?一是认识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事件的预见力,多方位地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好比演讲,当众说话其实是很多人的软肋,克服演讲恐惧的秘诀之一就是不断地讲,讲到在很多干扰情况下仍可以流畅表达基本就差不多了。甚至应该准备许多个完全不同类型的笑话,以备在演讲中出现各种插曲之用。二是培养更加坚强的意志。不要以为自己拥有巨大、无敌的勇气,总有一些时刻,我们所拥有的勇气不足以抵御我们内心的恐惧——那么此时,平日生活磨炼出的豁达而坚强的意志,让我们即使真正陷入危险,也不至于马上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
最后,仍是以《功能熊猫》的台词作为结束:世间无偶然。
当我们以为让自己恐惧的境地来自于偶然,可能恰恰才是最可怕的。
1.皮肤粘膜的过敏:适用于长期的、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接触过敏源或食物而致的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对血液或血浆制品的过敏反应,皮肤划痕症。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作为本药的辅助剂。2.晕动病:防治晕车、晕船、晕飞机。3.镇静、催眠:适用于术前、术后和产科。此外,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呈浅睡眠状态。4.恶心、呕吐的治疗:适用于一些麻醉和手术后的恶心、呕吐,也
健客价: ¥10盐酸异丙嗪片,适应症为: 1.皮肤粘膜的过敏:适用于长期的、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接触过敏源或食物而致的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对血液或血浆制品的过敏反应,皮肤划痕症。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合用,作为本药的辅助剂。 2.晕动病:防治晕车、晕船、晕飞机。 3.镇静、催眠:适用于术前、术后和产科。此外,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呈浅睡眠状态。 4.恶心、呕吐的
健客价: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