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方面,没有任何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一切都是后天形成。对儿童来说,存在一种与其生理成长平行、相似的“心理成长过程”,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名称,尽管它还不够确切。随着年龄增长,在与家庭成员关系的基础上,儿童逐渐与自己、他人、性、工作、法律、快乐以及不幸等人和事之间形成了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上述一系列因素将塑造他今后表现出来的性格。
的确,这种心理成长远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您要我怎么办呢!他生性如此。他一直是这样。我儿子一直很害羞!”),而完全取决于他以后的生活。
儿童的心理成长丝毫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特别复杂的一个过程,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它的产生要比人们想象的早得多,从儿童一出生就有了,与他的第一次呼吸密切相连(其实心理成长更早就开始了,因为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生活及其孕育的条件本身也应该受到重视),而且将影响他的一生。
青少年脑海中的思想、观念、幻想、计划以及景区都不是他们开始长胡子时才有的,而是从他还在摇篮里时起人们在他身上播下的种子货没有播下种子(也是他不分良莠、使之开花结果)的结果。
婴儿还不会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具备语言天赋。同样,犯罪不是儿童11或12岁实施相关行为时才产生的,而是儿童从小打下的“基础”上从其两三岁开始就成为可能,最后在这个年龄段爆发。
儿童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大人的帮助。儿童在心理上确实不是“自然而然”长大的,他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现人的生存规则,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意识与成熟起来,他需要年长者的帮助。
而人们常常忘了,小孩子来到世间就像一名火星人降落到地球上一样,完全失去了坐标。
假如没有人向他解释这个世界,假如没有人告诉他他是谁、别人又是谁,假如没有人教给他规范和准则,他独自根本无法获得这些知识。
因此,为了实现“心理成长”,儿童必然需要父母或者父母替代者的帮助,后者就是他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向导,通过给他一步步地指明道路让他发现这片土地,并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逐渐教给他人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
像这样对孩子的引导有一个名称,那就是教育。
教育:儿童成长的主要载体
因此教育远远不是让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其成长的主要载体,是其”心理成长“的基本支柱。
生命初始,儿童就好像一个小动物,他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一切办法最快地满足眼前的快乐。他的行为完全受心理冲动支配。是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不再无能地任凭冲动摆布,他才能从一只“小哺乳动物”变为能思考、会说话、善于与同类共同生活的生命。正是教育才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为,如果说”小孩子“身体的成长就像小狗长成大狗一样没有本质变化的话,他的心里发育过程却完全不同。
儿童的”心理成长“不局限于将小孩的心理变为大人的心理,而是导致一种蜕变,是使儿童从兽性向人性转变的主要过程。
此外,过去曾引起科学界浓厚兴趣的”野孩子“现象就为此提供了活生生的证明。这些孩子因为长期远离人世而只与动物为伍,所以他们虽然得以维持身体的生命,但心智却未能得到发育。由于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教育,他们的生命停留于动物与人之间。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毕生都致力于向人们传播儿童成长离不开大人陪伴的重要性,而且建议人们把”教育“这个词改为”人性化“,因为后者不太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尤其能赋予这个概念其真正的内涵。的确,教育孩子,使孩子人性化,这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孩子发现他是谁、他喜欢什么、他想要什么,帮助他发展自己的潜力、塑造自己的生命和个性。
2、教给他人类生存规则,时期在实现上述事情的同时,将自己的个性更好融入社会中。
这两方面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孩子不管对方是谁,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这都是给孩子一把步入社会的钥匙。这同时也会加强他的自尊感,从而影响他自我形象的建立。”如果对方值得尊重是因为他是一个人,那么我也是一个人,我也是值得尊重的。因此我有权利自我尊重,并要求别人也尊重我。“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注意到,人们未能使犯罪青少年完成上述过程,导致他把对方看做一件物品、一只可以任他蹂躏的猎物,而他的自我形象同样低下。如果我们耐下心去倾听他,他必然会表达出这一点,常见的方式就是他试图用来掩饰自己绝望的一种挑衅:”我干坏事是吧?那有怎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很清楚我就是一堆狗屎!“
犯罪青少年经常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证实这种强烈自暴自弃感的合理性,尤其当他正确地提到其悲惨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时。但归根结底,这种感觉都是其遭受的教育空白造成的。通过上述绝望的挑衅言语,他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只是这个”渣滓“世界中的一块”渣滓“。因此他没有任何其他出路,只能努力成为这些”渣滓“中强硬(或最不易碎)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