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不了解玩具的这些心理意义,买回家就是浪费

不了解玩具的这些心理意义,买回家就是浪费

2017-04-05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一方面,他们极度需要确认妈妈的爱,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一次次与妈妈的小小分离,以及分离带来的焦虑。所以,柔软的、有温度感的玩偶,会给孩子心理安慰。

  0-1岁:能够唤醒孩子感官、满足孩子手部探索的玩具,都是好玩具

  最好准备不同材质的玩具供一岁内宝宝探索

  1岁以内的婴幼儿,感官快速发展。一个玩具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会去摸、去闻、去听,去咬。

  所以,最好准备不同材质的“玩具”供孩子探索。譬如水,沙子,各种蔬菜瓜果或者锅碗瓢盆,各种手感和温度的物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生活中随手可及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

  随着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他们更会像个科学家一样用探索各种事物的特性,以及发现他们能够对这些事物施加何种影响。

  他们会去扔,去摔,去敲,去砸,等等。你只需要确保别把贵重物品和危险物品放到孩子面前就好了。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合适的玩具都是免费的、生活中触手可及的。

  1-3岁,玩具是承载孩子情绪和探索欲的好对象,要简单结实经得起破坏

  柔软的,有温度感的玩偶,能给孩子心理安慰

  对3岁前后的小孩来说,毛绒的填充玩具,不论男孩女孩都会喜欢上。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的安全感建构关键期。

  一方面,他们极度需要确认妈妈的爱,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一次次与妈妈的小小分离,以及分离带来的焦虑。所以,柔软的、有温度感的玩偶,会给孩子心理安慰。

  同样的,这个时候的小孩马上进入第一逆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又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挫败,于是也容易拿“玩具”撒火。

  跟这么大的小孩玩撕纸游戏,玩推倒积木的游戏,都会让他们乐此不疲。小家伙们会从这样的破坏中得到极大的情绪舒缓。

  当然,不发脾气的时候,他们手里的玩具看起来也更容易坏掉。刚买到手某个部件就断了。看几下一本书就被撕烂了。没两天一个高大上的电子玩具就发不出声音了。

  他们往往不是故意为之,只是好奇驱使,他们在用直接的、甚至看起来有些粗暴的动作,去进行探索和发现。

  3-6岁玩具承载了更多社会化的因素

  孩子借助玩具探索成人世界的规则

  2岁多开始,孩子们就会有抢玩具的动作了。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初步尝试。

  3岁以后,孩子们开始逐渐掌握协作的技巧,会很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游戏。他们可能会扮演爸爸妈妈,去照顾小宝宝。可能会扮演医生,去给病人打针。可能扮演厨师,去给客人备餐饭。

  玩具被这个时候的孩子赋予了很多社会化的功能。孩子们借助玩具,去模仿一个成人世界的样子,同样也在探索成人世界的规则。

  竞技类游戏也会很容易吸引这个阶段的孩子。所以,棋类、牌类,以及球类游戏,适合陪孩子玩儿。

  当然,如果你的小孩希望拥有一个跟他的小伙伴一样的玩具,你要理解,这不是攀比,而是社会化的一种需要。他们需要感受到和同龄人保持一致。

  所以,你可以适度满足。当然,你也可以帮孩子想办法,去通过交换、轮流玩等技巧使自己得到满足。

  提示:

  越简单的玩具,留给孩子的创造空间越大

  不建议给孩子买电子玩具。

  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操作玩具能够带给他们的变化,惊喜、想象力,力量感,成就感,等等。

  所以,一个高档的电动车,远比不上几只破旧的纸箱子,一堆积木,一些沙子和水,一个泥巴坑来得好玩、有趣。

  也不建议给孩子买所谓的益智玩具。尤其那些看起来花了很多心思设计出来的教育类玩具,往往华而不实。

  为什么呢?因为玩具设计者花的心思越多,留给孩子们的创造空间,其实就越少。况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教育类玩具能够帮孩子变得更聪明。

  所以,最简单的玩具如积木、布娃娃、拉绳玩具、橡皮泥蜡笔和纸张,才是最好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