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精神障碍 > 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2017-03-17 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创伤后仍长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精神疾病,同时也增加了患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肿瘤,甚至自杀的风险。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患者经帕罗西汀治疗前后大脑白质变化情况及其与症状变化的关系。
 
  方法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对13例汶川地震后PTSD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前PTSD组)、经12周帕罗西汀治疗后(治疗后PTSD组)和8名同样经历地震却未患PTSD的女性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查,比较3组大脑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以及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TSD患者大脑平均FA值和ADC值的变化,将有差异的脑区平均FA值和ADC值与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PTSDScale,CAP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治疗前PTSD组与对照组相比,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MNI:x=-24,y=-36,z=42;簇大小为2752mm3;t=5.154,P<0.05,AlphSim矫正)和右侧上辐射冠ADC值升高(MNI:x=26,y=-4,z=20;簇大小为304mm3;t=3.790,P<0.05,AlphSim矫正);PTSD组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周围白质脑区ADC值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09);与治疗前PTSD组相比,治疗后PTSD组左侧上纵束FA值降低;治疗后双侧上辐射冠ADC值较对照组增高。
 
  结论
 
  PTSD患者左侧上辐射冠、后辐射冠和后扣带回腹侧周围白质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可反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短期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逆转患者脑白质异常,提示PTSD患者症状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不同。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创伤后仍长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精神疾病[1],同时也增加了患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肿瘤,甚至自杀的风险[2]。既往关于PTSD的影像学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虽然有了一些相对一致的结论,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影像学异常是否会随着临床症状变化而变化。同时,PTSD患者在治疗后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研究PTS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脑影像学的变化,以利于理解PTS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康复神经机制,并进一步从分子化学水平到神经环路理解药物治疗的机制。然而,目前仅有的关于PTSD治疗前后影像学的研究均是关注脑灰质的功能和形态,缺乏对PTSD患者脑白质变化治疗前后的研究。因此,我们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探测地震后经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TSD患者与创伤暴露但未患病对照者的脑自发神经活动变化及其与症状变化的关系,并使用基于体素分析(voxelbasedanalysis,VBA)技术分析患者脑白质的完整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