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关注 > 案例解读 > 声音厌恶患者一例

声音厌恶患者一例

2017-03-15 来源:中国精神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国外研究中,有该症状的患者并不罕见。声音厌恶患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社会功能影响小,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刺激源以人为制造的声音为主,如吹口香糖、咀嚼食物、抽鼻子、吹口哨、咂嘴、响指和步点声等,也有来自动物、汽车、飞机、机器等的声音。

   病例描述

  患者,男,18岁,学生,因"对声音敏感,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自感痛苦3年"于2015年12月30日来我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就诊。自述从初二开始对声音敏感,发病前精神状态正常,品学兼优,担任班干部,性格争强好胜。最初关注钟表的滴答声,晚上听到钟表声特别反感,彻夜难眠,睡觉时必须将钟表弄停,后来又对家人睡觉的打鼾声敏感,虽独处一室,仍需蒙头捂住耳朵方可入睡。问题严重开始于中考结束后,患者渐渐开始关注屋外知了的叫声,只要知了一叫,就不由自主地关注,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夏天在家学习必须紧闭门窗,以减轻知了叫声的骚扰。高中后症状泛化,圆珠笔卡塔声、敲击桌椅声、擦黑板摩擦声、倒水的声音、脚步声、咳嗽声、关门声、鼓掌声、哨声、汽笛声等让患者感到痛苦,烦躁不安,学习成绩急剧下滑,高二时因厌恶课堂上同学咳嗽声、惧怕课间铃声被迫休学。目前患者对一般性声音以反感、气愤、厌恶为主,学校铃声、鸣笛声、鞭炮声使患者达到恐惧的程度。每当听到上述声音,患者则出现心悸、出汗、头昏、皮肤过电感、身体紧绷感、胸口压缩感及腹部胀气等自主神经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声音持续时间、强度及对象有关。自述减轻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逃避,严重时要用棉花、耳塞堵住耳朵方能忍受着来到"噪音"环境中,对于发出声音的对象感到愤怒,但无攻击和敌对行为。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不同于强迫症,令患者苦恼的是闯入的声音而非思维、意向或表象;不同于恐惧症,虽然患者对个别声音达到恐惧程度,但对多数声音是反感、厌恶、愤怒,而引起患者症状的声音多为普通无害的声音,而非严重噪音。患者症状非继发于创伤性经历,亦非创伤后应激障碍。结合国外文献报道,该患者诊断为声音厌恶(misophonia)。
 
  该例患者符合以上标准,并具有以下特点:(1)引起患者情绪反应的声音除人为的声音外,还包括如知了的叫声、铃声、汽笛声等。(2)情绪反应除愤怒、厌恶外,尚有恐惧。(3)患者的厌音种类相当泛化,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应激源,因此该患者除逃避外,常见的是使用耳塞、耳机听音乐等方式对"噪音"屏蔽。笔者更倾向于声音厌恶是强迫症状的一种,理由是患者自我失和谐,存在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患者明知症状不合理没有意义,却控制不住地对声音关注,关注的是自己,不希望关注的也是自己,越想克制,症状越严重。但患者强迫的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为而是感觉,只是现行的强迫症诊断只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另外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在传统强迫症诊断中亦不典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