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其他疾病 > 心理科普——阻抗(一)

心理科普——阻抗(一)

2017-01-11 来源: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公司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是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应对来访者的阻抗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每一次咨询中可能都要经历和面对的一件事情,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来面对阻抗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李军旗博士说。

  一、阻抗是心理咨询的伴生现象

  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是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

  罗杰斯将阻抗看做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

  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者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或者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

  所有这些理论都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咨询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咨询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李博士表示——我们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许多带着烦恼来求助的正常人和因心理疾病来求治的来访者,尽管起初都是主动来寻求帮助,口头上希望咨询师帮他分析烦恼的原因,解除烦恼的困扰,消除痛苦的症状,但往往在实际行动中却以种种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抵制咨询师的治疗。

  这种现象就是“阻抗”。

  影响咨询顺利进行的因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当求助者表示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不能一概把它都看做是阻抗的表现形式。那些来自咨询师自身的原因阻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因素不能称为阻抗。例如,心理咨询师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或没有很好地遵守咨询原则,或对来访者产生正、负移情而不能妥善解决等等。

  有时,来访者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暴躁或防御心理过强、退缩性等特点,不仅在平时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充分,也会反映在咨询面谈中。这种阻抗不是心理咨询本身所产生的阻抗,不是心理咨询意义的阻抗。

  阻抗本质上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只要是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只要是触及内心情感的心理治疗,都会遇到来访者程度不等的阻抗。因此,可以说,阻抗是深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伴生现象。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阻抗的产生与冲破阻抗的过程。

  二、阻抗的表现

  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所见到的来访者对咨询的阻抗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壹

  要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回避咨询师深入探索。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有些强迫症来访者诉说他们被强迫动作折磨得非常痛苦,迫切地希望咨询师给他一种“灵丹妙药”或教给他们一些具体办法,使他们能增加一些控制自己的力量。

  有些恐人症患者不敢和别人对视,要求咨询师想个具体办法使他们胆子大一些等等。

  当咨询师告诉他们,对那些症状只靠控制是不行的,实际上他们也控制不了,而是要深入思考,找出心灵深处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重新用理智的态度来评价它,那些症状就会自然消失。他们常常不相信咨询师的话,坚持要求给他们具体办法而不愿深入思考。

  

  赘言与反复诉苦,阻止心理咨询师的解释。

  赘言表现为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的讲话。在积极回答咨询人员提问的表面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

  反复诉苦多见于神经衰弱患者,他们每次见到咨询师都反复倾诉自己的症状,而当咨询师询问他们引起发病的心理因素时,常常闭口不答,或不顾咨询师的提问,仍热不断地诉苦,以控制面谈的话题。

  他们急迫地要求咨询师快些治好他们的病痛,但不愿触及心理生活中的困难,正是这些心理困难才使他们的心理疾病迁延不愈。

  叁

  态度不主动,常以沉默的方式应答咨询师

  这种阻抗形式常见于要求治疗的神经症来访者。他们都有一定的病感,口头上诉说被“病魔”折磨,迫切要求治好心理疾病,但行动上表现并不积极,常以沉默的方式应对咨询师。

  他们对咨询师的解释听不下去,或当时听了表示同意,认为符合他们的情况,似乎有不少体会。但下一次面谈时,对咨询师的解释已忘了大半,也不照咨询师的嘱咐写书面作业。这些来访者的家属也常向咨询师反映,说患者每次和咨询师面谈后,心情似乎好一些,症状有时也真的减轻些,但并不联系自己进行思考。

  肆

  进行理论交谈或直接辩论,为症状辩护。

  理论交谈指来访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心身医学术语与咨询师交谈,来访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回避其自身的情绪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是直接的阻抗方式。

  比如,强迫症病人诉说无休止的重复动作使他们烦恼,恳求咨询师治好他们的“病”,但当咨询师分析病的性质,指出他们的强迫动作应当放弃时,他们又说这些动作并非完全不必要。

  来访者表面上要去除症状,而内心又认为症状的心理和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只不过是过分了一些而已。这些来访者不仅从他们的感觉和经验说明症状的合理性,有的人还从书本上找到根据,根据上面的观点客气地和咨询师辩论,好像是在和咨询师进行学术性争论,而不是咨询。

  伍

  把原因归于别人,自己是受害者。

  这种阻抗形式主要表现在深入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许多带着烦恼的来访者常常诉说,引起他们烦恼的原因来自客观环境,是上级领导、丈夫或妻子,甚至孩子,使他们陷于苦恼的责任全在别人。

  照他们的想法,只有别入的态度改变,客观处境改变,才能使他们的烦恼得以解除。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便可知道在大多数来访者中,其烦恼的主要原因都出自他们自己。

  当咨询师通过了解和分析,指出他们烦恼的内在原因时,他们往往要加以否认。这时咨询师需要引导他们反复讨论,他们可能有所认识。如果过早地要他们承认自己的责任,常会引起更大的阻抗。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有负移情的成分在咨询过程之中,来访者表现出的阻抗形式还不只上面几种,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上述各种表现。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心理防御。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