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看看孩子是不是确实不会
(1)父母有时会高估孩子的能力
也有时候是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低,父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在中上水平。
可是,一来孩子的智力、能力发展不均衡,不一定样样精通;二来总有孩子在中等偏下的。
所以,有的孩子可能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家长的指令不熟练或者不明白。
(2)更多的时候是家长不了解孩子。
因为缺少专业的训练,缺少多子女或大家族聚居环境,父母们无法做横向比较,有时会用5岁的标准要求3岁的孩子,用10岁的标准去衡量6岁的孩子等等。
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3)期望值随着朋友圈水涨船高。
经常有传说中的或朋友圈中晒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做楷模,父母更容易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了。
3.了解拖延背后的真实原因
排除了以上两个“不怨孩子”的因素之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时候父母要求正常,孩子明明能做到却不愿意做。
这便涉及到动机问题。
有的孩子会明确地问:“为什么要……呀?”,有些孩子虽然没有问出口,但其实心里同样存留着这样的不满:“凭什么呀?我不喜欢!”。
拖延的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在用行动告诉你他的心声:他不乐意做这件事。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不仅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更恼火孩子的不服从带给自己的被冒犯感,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尤其当家长认为“我这是为了你好,你应该遵从,应该明白是非”的时候,家长会在恼火外感受到委屈,对孩子的不满就更深了,从态度上就很明显表现出来了:批评、指责,甚至恶言相向。
这些都是错误的,反而会把事情搞糟。
孩子确如父母所言,他们年纪越小,越无法给自己设立正确的目标和计划,更不能勤奋地予以执行。
孩子虽然仰仗父母的教导,但事实上,孩子也希望信从父母。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的父母强大而且智慧,能够帮助自己、支持自己去达成目标。
当孩子用拖延行为来说“NO”的时候,身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并调整自己的指导风格和策略。
(1)在孩子十岁以前,调动孩子的兴趣。
这个阶段是孩子的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的时期。这段时间父母要想办法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成就动机,把“应该+必须”的事情变得有趣、有成果、有自信,让孩子“喜欢+愿意”。
以稍显枯燥的学习为例,幼儿园期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参与+带领;小学一年级的适应期,父母可以适当陪伴,指导+鼓励,二年级起,鼓励+惩戒要并行。
(2)在孩子十岁之后,了解原因更重要。
仍有拖延,父母可以先和孩子沟通。沟通不是父母讲道理,不是说服孩子,也不是逼问孩子,或让孩子宣泄。沟通的第一步是让孩子畅所欲言、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几个拖延的十岁以上的孩子是这样说的:
“跟他们说没有用,说不过他们,他们有一大堆道理等着你呢。”
“他们从来不听我的。不是听从,是听一听我说什么。不论我说什么,他们都说你说的不对,你不能那么想。”
“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说,我们很理解你,但是……”
这些对话显示,父母要么自以为是,要么就是懒惰,不愿想办法找到一个能令孩子信服的解决办法。
沟通的目的就是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父母再来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孩子应该承担些什么。
从拖延中看到孩子的误区和能力状态,从拖延中看到大家都可以改进的空间。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为,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全面成长。
4.别忘记处理孩子的情绪
拖延行为中显示的情绪是不清晰、不激烈的,常常为家长所忽略。
而事实上,孩子的不愿、不想、不敢、不喜欢等是能让家长感受到的。由于孩子的个性、年龄等原因,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情绪。
所以,当家长讲完道理,孩子懒洋洋地拉长声说“好吧……”,家长不要以为真的好了,一定要追问孩子,“你听起来并不乐意,能说说原因吗?”
如果家长不问,装没听见,后面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孩子不好好做,说了好吧也不执行。
所以,当孩子反复用请求、讲条件、嘟囔的时候,就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不愿意,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信任和沟通,才能真正解决拖延
想解决孩子的拖延问题,就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是应该做的,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找到动机,增加行为的喜悦度和成就感等。
如果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围或接受范围的,家长也要学会灵活处理,降低期望或重设目标,给孩子适合的,而不是家长认为正确的。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亲子间有通畅的沟通,才能真正解决拖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