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甲亢 > 甲亢护理 > 预防 > 准妈妈的烦恼:当甲状腺疾病来敲门(甲减篇)

准妈妈的烦恼:当甲状腺疾病来敲门(甲减篇)

2017-10-27 来源:张征健康甲状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之前的「甲亢篇」曾提到:进入妊娠期后,为了满足孕妇和胎儿的日益增加的代谢需求,甲状腺不得不加班工作、扩大产能。可是甲状腺也是肉长的,产能说扩大就一定能扩大的吗?

  准妈妈的烦恼:当甲状腺疾病来敲门(甲减篇)

 
  之前的「甲亢篇」曾提到:进入妊娠期后,为了满足孕妇和胎儿的日益增加的代谢需求,甲状腺不得不加班工作、扩大产能。可是甲状腺也是肉长的,产能说扩大就一定能扩大的吗?

  想看孕期甲亢篇?

  返回主页回复关键词「孕期甲亢」,或者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一

  孕期甲减的两个原因

  现实情况是:就有部分准妈妈无力合成更多的甲状腺素。

  分析个中原因,大致分两种:

  1.妊娠之前就已明确诊断甲减

  最常见导致甲减的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本来就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因此,一边治疗甲减、一边备孕和妊娠的准妈妈并不是少数,让一匹羸弱病马再身披重铠奔向疆场,其结果可想而知。

  2.各种原因导致妊娠期间新发甲减

  这也好理解,由于甲状腺自身存在某些问题,虽然能勉强胜任日常工作,不表现任何异常,但无法承受妊娠状态下的高强度负荷。就好比甲午海战前的北洋水师,平时耀武扬威、号称东亚第一,其实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到了战时面对强大对手,很快就溃不成军、土崩瓦解。

  

  妊娠期甲减能预防吗?

  不管是哪种情况,需要明确的是:必须纠正妊娠期甲减,否则有可能导致很多不良妊娠事件的发生,包括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低体重、死胎和胎儿智力心理发育损伤等等。

  1.甲减孕妇

  对于正在治疗甲减、并计划怀孕的女同胞,医生的建议是:

  通过治疗将血清TSH控制到<2.5mIU/L水平以后再怀孕,更理想的目标是让TSH处于0.1~1.5mIU/L之间;

  一旦怀孕,要把药物剂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25%~30%,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周额外多服两天的剂量(增幅29%),之后还要根据目标值进行调整。

  2.健康孕妇

  对于没有甲减病史,换言之,也就是对于所有健康孕妇,虽然由于国情所限,我国尚未对妊娠女性开展甲功普查,但医生仍建议:

  推荐有条件的孕妇在妊娠早期筛查甲状腺疾病,筛查内容包括:血清TSH、FT4、TPOAb;

  筛查时机选择在妊娠8周以前,最好是在孕前。

  

  妊娠期甲减能治好吗?

  在「怀孕」这个特殊状态下,很多准妈妈对于「疾病」「用药」这些词谈之色变,甚至畏之如虎。其实,只要及时诊断,「妊娠期甲减」一点也不可怕。对于它的治疗,甚至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有效、安全、经济。这么简单、又这么便宜的疾病,大家千万别错过——我是说,疾病治疗方法。

  只要把握以下原则,不愁不顺利通关:

  1.「左甲状腺素(LT4)」是目前唯一正确的妊娠甲减治疗药物,如果有人还在用甲状腺片、LT3、或者LT4/LT3联合制剂,应该换药、换医生了。

  2.血清TSH是最重要的治疗考核指标,目标值在妊娠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

  妊娠早期(0~12周)0.1~2.5mIU/L;

  妊娠中期(13~27周)0.2~3.0mIU/L;

  妊娠后期(28~40周)0.3~3.0mIU/L。

  3.妊娠结束后,要把LT4剂量调回孕前水平,并建议在产后6周复查TSH水平,以便进一步调整剂量。

  

  指标不正常就得治吗?

  出现一堆专业词汇和许多数字,大家也许又看得烦了,其实,实际临床发生的情况远比以上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要复杂得多。

  举个例子,在「正常」和「甲减」之间,还有个「亚临床甲减」状态,这是个什么毛病?

  1.亚临床甲减

  所谓「亚临床甲减」,是指孕妇血清TSH水平高于妊娠正常上限,而FT4水平却还保持正常。这大致是一个甲状腺加班赶工,终于完成既定任务,但已疲惫不堪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一状态也会增加妊娠风险,但治疗与否,还需要参考另一个重要指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如果TPOAb阴性,由于循证证据不足,治疗尚存在争议、还需专科医生判断;

  如果TPOAb阳性,推荐给予LT4治疗,治疗目标同前,另外,只要TPOAb阳性,即使TSH、FT4都正常,也有必要定期复查甲功,这是因为它反映甲状腺正在遭受自身免疫损伤,从代偿到失代偿只是时间问题。

  2.低甲状腺素血症状态

  除了正常、妊娠甲减、亚临床甲减,还有一个低甲状腺素血症状态,即TSH水平正常,而FT4低于下限切点。

  从情理上来说,似乎应该予以纠正,但现代医学的判断不靠推测而要看实证,就目前而言,尚缺乏这方面的循证证据,所以同样需要由专科医生具体判断。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