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知识 > 病因 > 风湿寒病又来了?不要在痛苦挣扎了?

风湿寒病又来了?不要在痛苦挣扎了?

2018-01-18 来源:风湿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颈椎肩周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而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累积心脏,出现瓣膜的病变,导致出现一系列心脏方面的表现,严重的可出现心衰而死亡,风湿性脑病则是侵犯大脑,造成脑组织被破坏,总而言之,风湿病是一种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疾病,而且,目前对于彻底治愈风湿病也没有什么非常好的方法,因此,对于风湿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

   风湿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罹患很难逆转,或许也只能在控制病情的进展上下功夫,而且患有风湿病的人非常的痛苦,不仅可以有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罹患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脑病,后两者都会比较严重,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也是这两种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发展到最后也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的行走于运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还可能出现杵状指,这个手指部位全部变形。

 
  而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累积心脏,出现瓣膜的病变,导致出现一系列心脏方面的表现,严重的可出现心衰而死亡,风湿性脑病则是侵犯大脑,造成脑组织被破坏,总而言之,风湿病是一种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疾病,而且,目前对于彻底治愈风湿病也没有什么非常好的方法,因此,对于风湿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
 
  那又该如何预防风湿病呢?
 
  1、避免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下工作。风湿和湿有关,因此,尽量避免长期在潮湿的环境里工作,比如一些冷库、井下等,如果在这些场合工作,一定要做好一些保护工作,垫褥、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和干燥,劳动出汗,当风吹,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洗净,避免风寒。
 
  2、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劳累。当人劳累的时候就容易导致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风湿就会趁虚而入,因此要保证正常的饮食规律与生活规律,做到饮食有度,起居有时。
 
  3、保持愉快的心情。临床上发现很多患风湿的患者可能是因为情绪的大起大落,有的人是在特别悲伤之后罹患风湿,也有的人是心情极度的压抑,人的情绪就像身体健康得到晴雨表,一旦情绪波动过大,势必会影响到健康,那也是风湿病最容易侵入的时机,因此,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对预防风湿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加强锻炼。很多的疾病都跟运动少不爱锻炼有关,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确实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益处,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运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运动还可以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运动可以让身体的各个器官保持旺盛的活力,运动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所以,爱运动的人确实可以远离很多疾病的困扰,想远离风湿病,那就要求自己每天开始运动吧。
 
  风湿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好各个方面的预防,而且,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注意提升自身的体抗力和免疫力,那么风湿病一定会远离我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挤压、扭转等外力的损伤,腰椎间盘弹性变差,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本病。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是造成腰椎间盘容易破裂突出的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特别是弯腰弓背提取重物时,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外侧突出,为本病外因。腰骶部的活动度和所承受的压力均较大,易受损伤,故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4-5之间或腰椎5-骶椎1之间,在腰椎3-4之间者较少。有些病人无明显外伤史,于受凉后发病,可能是由于肌肉痉挛,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后变扁,发生水肿,周围组织肥厚,甚至与突出的椎间盘发生粘连。这时疼痛即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夜间加重,休息后不缓解。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在腰椎4-5、腰椎5-骶椎1或腰椎3-4棘突一侧和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当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活动多、久站或久坐、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每年可发作2-3次,也可于数年后复发。复发后再经非手术治疗又可好转。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一般为阳性。若椎间盘突出位于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时,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时患侧也可发生疼痛。高位神经根气刺激,腰2-3,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股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阳性。早期患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的痛觉过敏,稍后为减退。膝反射异常表示腰2-腰4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异常一般表示骶1-骶2神经根受压。腱反射的反常,不论其为减弱、消失或亢进,对诊断均有同样的重要性,但对突出的定位不可能完全正确。神经根受压较久后,可出现小腿部肌肉萎缩。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障碍等症状。
 
  站立位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患者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以缓解神经根的压迫,所以凸向何侧是以椎间盘突出在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而不同。当椎间盘突出在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时,则脊柱侧凸突向健侧,受压神经根可得到缓解。反之,则突向患侧,可取得同样效果。有时X线片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的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
 
  中医学对本病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描述。认为本病乃本虚而标实。感受风寒湿外邪者,其证多实,发病多急;由于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虚,发病多缓。《景岳全书·腰痛篇》曰:“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一般将本病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四类而予以辨证施治,但临证往往虚实夹杂,症侯复杂,但总以肾虚为本,祛邪为标,方能治之有效。
 
  风湿腰痛是由于腰部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血脉痹阻,运动不畅,从而引起腰部酸胀疼痛、麻木不仁等临床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疲劳、受寒和潮湿有关,如久居湿地,劳累后冲风冒雨,不及时更换湿衣,夏秋季节睡觉不盖被子受风寒等。久而久之,可使受累的组织变性,造成缠绵难愈的慢性腰痛。风湿腰痛好发于肌肉、筋脉、韧带、脂肪和皮下组织。
 
  顾名思义,风湿腰痛最主要的症状是腰痛,腰部发沉,象有重物下坠,劳累后或阴雨天加重,晴天或气候温暖时好转;腰部前俯后仰活动受限制,不能长时间坐立;易疲劳乏力,全身酸懒沉重,患部怕冷
 
  风湿腰痛的推拿治疗主要选取患部阿是穴(痛点)、肾俞、腰阳关、大肠俞。让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掌根于患部及周围进行中等力度的按揉,待肌肉略放松后结合腰后伸被动运动,重复数次,再按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及阿是穴,手法要沉着有力,之后拍打患部三、五下,拍打时手掌微曲,掌心要虚,推拿后应使患者感到腰部微微发热,也可使用圣古追风贴外敷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是从病因入手,疗效显着,是治疗的好方法。
 
  本病一般病程长,缠绵难愈,所以外敷膏药加推拿治疗亦需持之以恒,坚持治疗2-3个月或更久为好。同时应注意祛除病因,不能久居寒冷潮湿的环境;汗出时要及时擦干,特别是游泳和洗澡后,患部要擦干;腰部保暖。平时可利用零散时间搓热手掌,摩擦腰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
 
  一下方剂专业人员参考,服用务必咨询当地中医师,根据体质辩证用药!
 
  1.方名:核归丸
 
  【功能主治】
 
  功能补肾活血,理气止痛。主治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组成】
 
  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骨碎补45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玄胡30克、香附15克、当归60克,诸药碾碎,混匀,加入炼蜜250克成丸,每丸7克。服法:每日2次,每次服1丸,取黄酒20毫升送下,连服100丸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腰突症15例,年龄14-51岁,病程1-14年。结果痊愈14例,显效1例。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
 
  【按语】
 
  腰为肾之府,故景岳曰:“腰痛者肾虚十之八九。”本方用核桃仁、黑芝麻、杜仲、续断等补肾壮骨;骨碎补破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玄胡、香附行气舒筋;菟丝子、木瓜养血柔筋,除寒祛湿。
 
  2.方名:复方马钱子散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风,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地鳖虫、川牛膝、甘草、麻黄、乳香、没药、全蝎、僵蚕、苍术各720克,生马钱子6000克。将生马钱子置热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煮沸,8小时后取出,剥去外皮,全部药物粉碎后过筛成末,混合分装成胶囊,每粒含散剂0.25±0.05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40例,痊愈24例(60%),显著进步10例(25%),进步4例(10%),无效2例,其中随访2年以上者25例。有效率达95%。
 
  【按语】
 
  本方乃民间治疗腰腿痛之验方。方中马钱子通经活血,祛风止痛为主药;乳香、没药、全蝎、地鳖虫搜风通络止痛;麻黄、僵蚕、苍术、牛膝祛风燥湿,强腰膝。
 
  3.方名:蝎蛇散
 
  【功能主治】
 
  功能搜风通络,除痹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祁蛇(或乌梢蛇)10克、蜈蚣10克、全蝎1克,焙干研成粉。上药等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l包,继之每日上午服1包,7日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应用54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3个月-4年。一般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过长期观察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治疗期间停服其它药物。
 
  【按语】
 
  方中祁蛇祛风通络,定痉止痛,能“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故凡痹痛外风留于人体者,皆能除之;全蝎活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三药合用,对坐骨神经痛而致下肢麻痹、脉络拘急、疼痛难行者,有较满意之疗效。
 
  4.方名:坐骨神经止痛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祛瘀,搜风通络止痛。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乌蛇12克、玉米20克、蜈蚣2条、细辛6克、甘草6克,水煎服。外用温经通络散:麦麸粉1000克、食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麦麸粉、食盐加轧碎的花椒共研末、炒黄,加入食醋、黄酒,装入布袋内,趁热(约60℃)外敷疼痛部位,每日1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服药最多者65剂,最少者14剂,平均服药31剂。结果痊愈23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2例,无效1例。
 
  【按语】
 
  方中黄芪、当归、赤芍益气活血祛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痛止;羌独活,防风、乌蛇、蜈蚣、细辛搜风通络除痹,风湿既除,痹痛自止;玉米、甘草调合诸药,以缓虫类药之峻猛,诸药合用,再辅以外用药温经散寒,则疗效更佳矣。
 
  5.方名:通经止痛汤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木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水煎服。连服3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急性发作者加川牛膝15克;慢性者加牛膝15克;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白芍60克;热重者加忍冬藤35克;偏寒者加制川乌15克,减黄柏、龙胆草之用量;湿重者加苡仁30克、通草6克;下肢麻木者加全蝎6克(研末吞服);腰痛者加杜仲10克、续断30克;患肢曲伸不利者加木瓜15克。
 
  【临床疗效】
 
  治疗53例,平均治疗2个疗程以上。结果痊愈者38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6.22%。
 
  【按语】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缘由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浊滞,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通道,营卫失其流畅,故经络走行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治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法。方中威灵仙、羌活、独活、木防已、桂枝通经活络;南星燥湿活络祛风;桃仁、红花、元胡以化经络中之痰,血行风灭以止痛;白芷行营卫:少佐黄柏、龙胆草既能疏通下焦湿热,又能缓风药之燥;苍术健脾燥湿,绝痰湿生化之源;神曲消食和中,蠲痹而不伤胃腑。合而用之,则祛风、燥湿、涤痰、清热、通络诸法俱存,祛邪而又不伤正。
 
  6.方名:缓急阳和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柔肝养血,活络止痛。主治虚寒型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桂枝10克、麻黄9克、木瓜15克、当归15克、牛膝15克、白芍15克、白芥子15克、甘草8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首乌30克、熟地30克、鹿角胶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畏寒甚加黄芪、炮姜;瘀血明显加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瘀阻经络加蜈蚣、露蜂房;肌肉萎缩去辛燥耗散之麻黄、白芥子、制川乌、制草乌,合四君子汤加淮山药、龟版。
 
  【临床疗效】
 
  治疗38例,结果治愈17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按语】
 
  本方以阳和汤加减而成,去原方中之炮姜、肉桂,因其温峻内守难达病所;取麻黄、桂枝功专散寒;加牛膝引药下行;增制川、草乌合白芥子祛痰开结,散寒止痛;首乌配鹿角胶补益肝肾;当归合熟地养血柔肝;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有柔肝舒筋之妙。故全方只有温而不燥、通用不伤、补而不滞、柔而不凝的优点,从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7.方名:芪归地龙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化瘀,温经通络。主治坐骨神经痛。
 
  【处方组成】
 
  生黄芪5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风寒湿型加桂枝10克、僵蚕9克、五加皮15克、川牛膝12克、制马钱子2克;热郁阻络型加知母15克、黄柏1克、泰艽15克、川牛膝12克、制马钱子2克。瘀血阻络型加骨碎补15克、川牛膝12克、制马钱子2克、丝瓜络12克。
 
  【临床疗效】
 
  治疗31例,服药最少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结果痊愈15例,显效6例,好转10例。
 
  【按语】
 
  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配归尾活血,有瘀去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再临症辨证加味,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