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老年人抱怨:“最近小腿老是抽筋,西医说是缺钙,但是我一直在补钙,怎么还是抽呀?”
想到自己也在睡觉的时候抽过筋,一晚上反复折腾几次实在是太折磨了。
腿老是抽筋,是因为缺钙吗?
对此问题,我们请教了殷医生:
抽筋具体指的是什么?
抽筋,医学上称为肌肉痉挛,是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肌肉不自主、无征兆的过度收缩,发作时表现为肌肉明显压榨样收缩,疼痛难忍,可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后逐渐缓解,可残留局部痛感。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夜间抽筋——包括在任何静态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抽筋,如睡觉时或静坐时。最常见的就是老人、儿童的小腿肚和脚趾部位抽筋。
?中暑抽筋——常见于运动员,与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有关。
?疾病性抽筋——见于器质性疾病或者中风后遗症患者,多由于先天性疾病或神经损伤,如癫痫、破伤风、产后痉病、小儿高热惊厥等,肌肉失去支配,过度兴奋导致。
生活中最常见的抽筋包括运动抽筋和夜间抽筋,常见的抽筋危害不大,也不太会导致二次伤害,只是有些影响生活质量。若在高空作业、游泳等期间抽筋,可就得当心了。
是什么原因引起抽筋?
1.寒冷刺激
寒冷是抽筋最常见的诱因,可直接刺激肌肉,引起其强烈收缩,血管突然痉挛。如冬天在寒冷的环境中锻炼,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引起腿抽筋。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会痉挛得让人疼醒。
2.体弱疲劳
老年人体弱,肌肉力量比较差,再加上机体代谢功能减退,就会导致抽筋。
而对于年轻人的抽筋可能是由于运动过度,导致肌肉短时间内持续收缩,体内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肌肉的紧张状态在夜间也未得到改善,就会刺激小腿抽筋。
3.出汗过多
运动时间长,出汗多,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造成了体内低钙、低钾、低镁,加上大量代谢废物堆积,内环境紊乱,也容易发生痉挛。
4.低钙血症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太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
老年人钙质吸收能力减弱,钙质也比较流失明显,儿童及孕妇则是因为机体消耗过多钙。
5.局部压迫
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在脚面,或长时间俯卧,使脚面抵在床铺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长时间处于压迫状态,引起肌肉「被动挛缩」和血供不足。
6.血管因素
当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或存在血栓时,血液循环受阻不畅,就会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带走,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收缩,引起疼痛抽筋。
抽筋了该怎么办?
1.脚趾抽筋
中医专家建议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脚趾,并坚持一两分钟以上,即可收效。
2.小腿肌肉抽筋
如小腿后面的肌肉抽筋,可一边扳脚趾使脚板跷起,同时伸直膝关节;如小腿前面肌肉抽筋,可压住脚板用力扳屈脚趾。之后可以下地走动,并用患腿前掌下蹬地面,使疼痛消失。
3.游泳抽筋
先深吸一口气憋住,身体仰浮,用抽筋腿对侧的手抓住脚趾向身体方向拉,用另一手向下压膝盖,使腿后部伸展,缓解后上岸继续按摩休息。
一般抽筋的危害比较小,及时处理就能即刻缓解。
但如果抽筋反复发作,就需要去医院排除血管、神经的器质性病变,以免延误病情。
如何预防抽筋?
1.驱寒保暖:睡前泡脚和饮水,也能起到放松神经,松弛肌肉,减少抽筋的作用。
每天临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浸泡双脚(浸泡至踝关节为宜),等到水冷了,再倒进热水以保持水温。浸泡时间15至20分钟。
2.坚持锻炼:平时加强运动,活动前注意热身,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收缩能力;
3.适当补钙:专家建议,补钙应选用含钙量高而又营养平衡的新鲜食品,如奶类,睡前喝杯牛奶有明显疗效,豆制品或海带等也可补充钙质。
4.改善血供:消除引起血管管腔直径变小的因素,减轻体重,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5.药物控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脂质代类的药物及维生素E等药物,同时积极防治可能加重腿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因为腿抽筋的症状常常被人们忽视,所以,这部分骨科疾病患者会被当作一般腿抽筋或缺钙来治疗而耽误了病情。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腿抽筋时一定要重视,切不可当做一般缺钙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