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直接撞击或致伤物压、砸在肱骨上中段,导致肱骨干上中段的粉碎或横断形骨折。或者因为间接暴力,在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形成肱骨干中、下段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患者也会在作姿势不正确的投掷运动及扳手腕运动时,由于上臂肌肉强烈地收缩,而发生肱骨干中、下三分之一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明确的外伤史。上臂肿胀,疼痛剧烈,患肢功能障碍。上臂不能活动,伤肢增粗,有短缩、成角、旋转等畸形,可触及骨折端,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可出现腕下垂,掌指关节屈曲不能伸直,拇指不能背伸外展,第一、二掌骨间背侧皮肤感觉丧失。摄肱骨正侧位片有利于诊断及确定复位手法。
治疗
1.正骨手法对裂纹、青枝等无移位骨折,只需小夹板固定四周,作功能锻炼。移位的骨折,让患者取坐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伤肢腋部向上牵引,另一助手双手握住伤肢肘部在前臂中立位向下作对抗牵引3-5分钟,如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肩内收30°,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肩外展40°-50°,屈肘90°,待重叠移位矫正后进行复位。
(1)肱骨干上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内侧向外托提,使其远端轻微向外成角,继而两拇指推挤远端外侧向内即可复位。
(2)肱骨干中1/3骨折手法与上1/3骨折相反,即在牵引下两手拇指推挤骨折近端向内,同时四指提拉远端向外,并同时矫正侧方和前后移位。
(3)肱骨干下1/3骨折整复时,牵引力不能过大,仅矫正过多的重叠移位和成角畸形,使两骨折端螺旋面扣上,将两斜面由周围挤紧,加大断面之接触,有利于骨折迅速愈合。
2.外固定方法衬垫绷带缠好后,再放置纸压垫及木板。如侧移位及成角畸形完全矫正,可在骨折部前、后方各置一长方形大纸垫,将上、下骨折段紧紧包围。若侧移位及内、外侧成角未能全部整复,可利用压垫逐渐矫正,即远近侧骨断端各置一纸压垫,放置部位与移动方向相同。如近侧骨折段向内、向前,压垫就放在它的前内侧,若远侧段向外、向后,压垫就放在它的后外方。如侧移位较多,成角较大,还可在远折段的远端放置第三纸压垫,间接加压,利用三点挤压原理,使骨折端逐渐复位,固定时间约为5-8周。
3.药物治疗
(1)消炎痛,每次25mg,每日三次口服;沈阳红药,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口服;牡蛎碳酸钙咀嚼片(盖天力),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口服;消肿方,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七剂。
(2)乌鸡接骨膏涂在25×20厘米的棉布上,以痛点为中心外敷,每半月一次更换。去固定后,海桐皮汤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亦可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