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肩袖损伤才是肩关节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撞击征和肩关节不稳,而所谓的“肩周炎”其实是一种粘连性关节囊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而且随着现在对肩部疾病认识的深入,“肩周炎”的概念已经被摒弃。但目前老百姓对肩关节疾病的认识尚存在很大偏差。
那到底肩部的疼痛是由哪些疾病造成的呢?经统计,肩关节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肩袖损伤,占肩关节疾病的30%-40%。肩袖损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肩关节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与年龄成正相关,肩袖撕裂的症状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类似,但同时还伴有肩外展无力。典型症状是颈肩部夜间疼痛,上举手臂痛;有时不敢患侧睡,甚至被痛醒;肩关节可在外展、上举或后伸时无力,有时连个人卫生也存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而肩峰撞击征是肩峰和肩峰下滑囊组织在肩关节外展、上举过程中与肩袖组织发生撞击和挤压,造成肩关节疼痛和上举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年纪较大者和投掷运动员,发生撞击及肩袖病变的较多。由于反复的投掷动作可能会影响肩袖附着点,而此附着点先天就是血供较少,因此很容易发生断裂。若耽误治疗,病人可能会出现肌肉严重萎缩,且夜不能寐;如任其发展,后期则可能导致肩关节重要肌腱断裂,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肩关节疾病中发病率第三的是肩关节不稳。由于外伤或关节结构退变,以及肩关节本身活动度大,稳定性相对较差,肩关节易发生脱位或半脱位。患肩会产生疼痛,活动障碍,功能受限,有的会发生习惯性肩关节脱位。不及时治疗,会发生骨头缺损,关节表面破坏,给后期治疗带来困难,有的甚至会变得非常棘手。前三者疾病的发病率总和几乎占了肩关节疾病的70%甚至更多,除此之外,肩关节疾病还存在许多,如肩锁关节炎、肱二头肌腱炎和钙化性岗上肌肌腱炎等。这样所谓的“肩周炎”也就是“粘连性关节囊炎”在肩关节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要更少。
可见,当认为肩膀痛就是“肩周炎”时,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肩关节疾病的认识误区。肩关节疾病是复杂多样的,想当然可能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对肩周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少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40~50岁以上中老年,常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可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
(3)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
(4)肩周压痛,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5)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
(6)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中医对肩周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鸡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针灸治疗肩周炎有哪些方法?
(1)毫针疗法
疗法①
a.取穴:寒胜型主穴取俞、肩三针穴、阿是穴、曲池、配穴取肝俞、膈俞。湿胜型主穴取阿是穴、臂、曲池;配穴取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风热型主穴取臂、曲池、合谷;配穴取大椎、商阳、肝俞、膈俞。
b.手法:寒胜型与湿胜型用平补平泻法,或针后灸之,或拔罐;风热型用泻法。
疗法②
a.取穴:肩贞(深刺),肩井穴。
b.手法:令病人垂臂曲肘,用28号4寸毫针刺入肩贞约2寸,使针尖稍向外斜;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并向前臂及手指放射。再用同号针自肩刺入,向下经肌肉层刺到臂穴;以肩关节有较强的酸麻胀感为度。肩井穴刺5~8分即可。留针后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每日1次。
疗法③
a.取穴:条口透承山穴。
b.手法:患者站立位,患左取右,患右取左,用泻法,针感向上传导,得气后,嘱病人将患肢用力向上举,活动肩关节,不留针。
疗法④
a.取穴:主穴取肩陵穴,配穴取中渚、大椎、肩中。
b.手法:以捻转手法为主,并辅以提插。据病情施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手法。主穴为缪刺法。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法⑤
a.取穴: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上巨虚上2寸处,偏于腓侧)。
b.手法:用28号2.5~4寸毫针,直刺,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转,以泻法为主,针感为闪电式远距离传导。早期者,针后疼痛消失可不留针。后期肩关节粘连较重者留针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7次为1疗程,患单侧针健侧中平穴,双侧针两侧。
(2)头皮针疗法
①取穴:取顶颞前斜钱(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中1/3节段)。
②手法:进针约1寸(单肩者针对侧,双肩者针双侧),痛在前针尖方向向阴面,在后向阳面,用抽气法运针,以痛消失或减轻为得气,留针1小时以上,每10~30分钟运针1次,同时活动患肩。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小宽针疗法
①取穴:主穴取肩井、天宗等;配穴取肩前(在肩前面,取肩峰与腋缝前端连线的正中点及抬肩三角肌的正中间)。
②手法:用小宽针快速进针,不留针,不捻转,刺后拔火罐,再行局部按摩。每10天针1次,3次为1疗程。
(4)芒针疗法
①取穴:肩背、风池、秉风、肩外俞。
②手法:以风池为主穴,针尖向对侧目眶下,深刺15寸左右,使针感下行,肩背穴针尖向后下方斜刺2.0~3.0寸,刺在斜方肌中,注意针尖角度,避免刺伤肺脏;肩外俞透秉风,使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
(5)刺血疗法
①取穴:主穴取尺泽、曲池、曲泽(任选一穴);配穴取肩贞、肩前、肩后局部。
②手法:取穴位及周围有瘀血现象的静脉血管,以三棱针刺出血10~20ml,血止后拔罐5分钟。每15~20天1次。
(6)灸治疗法
①温灸器灸
a.取穴:肩贞、肩井。
b.方法:将艾绒与中药粉(据病情选用)装在温灸器同点燃,固定在肩部压痛点及穴位上施灸,可垫纱布数层,避免温灸器过热烫伤皮肤。每次灸30分钟,隔日1次,每次选3~4穴,10次为1疗程。
②温针灸
a.取穴:主穴取肩三针(肩前、肩后)、天宗、肩中俞、新设;配穴取臂、肩外俞、肩井、曲池、阿是穴。
b.方法:均取患侧穴,以主穴为主,每次4~6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不动,将艾段套在针柄上,艾段长50px,直径1~50px,下端点燃,每1段为1壮,每穴灸2~3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7)新针疗法
①穴位注射
a.取穴:在疼痛处找阳性反应点。
b.药物及方法:选当归注射液,先肩部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注射于局部压痛点,每次每穴注射0.5~1.0ml。每周1次。
②电针
a.取穴:两侧第五颈椎夹脊穴。
b.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指挟持一侧穴位,使其皮肤稍稍提起。右手持28号3寸毫针,快速刺入穴位。进针后,针身与脊柱平行,紧贴皮肤,针尖向下沿皮刺。得气后,持续运针,使针感放散至肩或背部。再用同样方法刺另一侧穴位。再将两侧针柄与G6805型电疗机导线联接,并调至连续波段,频率为1000~1500次/分钟,电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推拿治疗肩周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1)
①取穴:肩井、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端坐,患肢放松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FDA6法或一指弹推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内侧。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滚法时,另一手可配合患肢做被动外展和旋外活动。若施术时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紧张,则可取仰卧位,患肢微外展,并屈肘90*,医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施滚法于肩前部、上臂内侧部及三角肌部。两手协调配合,使肩关节做旋内和旋外活动。b.坐位,接上势。医者一手在患肩外侧和腋后部用滚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动的后伸旋内,并屈肘使手背沿着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动作必须稳而缓和,幅度逐渐加大,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c.医者站于患侧后方,依次按揉肩井、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各穴。夜间痛者,天宗穴可作重点按揉。d.医者站在患侧,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接着再做患臂内收扳动: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腹部紧贴患者背部以稳住身体,然后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侧肩关节方向扳动。本法适用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明显者。e.肩关节后伸扳法:医者站在患侧前外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另一手扶住健侧背部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尽可能使之后伸,幅度可逐渐增大。f.肩关节后伸旋内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健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健侧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倾,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一放一紧,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此法适用于肩关节内旋障碍明显者。g.肩关节抖法:医者站在患者前方,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并同时作牵拉抖动。提抖时要求患肢充分放松,提抖频率要快,幅度逐渐增大。h.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以放松肩关节。拿肩内陵、曲池、合谷。本法作为肩部推拿之结束手法。
推拿法(2)
①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立其对侧,先将肩关节部位涂上滑石粉适量,方可施术。
②操作:推拿手法应以摇、拿、揉、压等法为主,交替使用,一般施术20分钟,具体手法如下。
a.捏拿法:医者以大拇指和食、中、无名指的指端着贴肩关节,以此向下作对称性的捏拿,并以拇指揉压曲池穴。反复施术3~5次。
b.敲击法:医者手持半握姿势,并以小鱼际着力,沿肩及曲池穴之间的部位,快速敲击,促使肢体震动,如此反复施术3~5次。
c.掌握法:医者以右手掌紧贴于肩关节皮肤上,用大小鱼际着力,在大椎穴及肩关节处施行环形快速揉动,反复施术3~5次。
d.摇抖去:医者两手握紧病人一手五指并尽力拉直患肢,然后自内向外;再由外向内交替摇圈,其范围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如此施术3~5次。
e.操作完毕,即刻给予500W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20分钟。
肩周炎病人如何进行自我锻炼?
肩周炎患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自我锻炼,坚持正确而有效的锻炼可防止和解除粘连,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循环,防止肌肉痉挛,增强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对于治疗肩周炎有明显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1)爬墙练习:用力尽量向上爬墙。每天争取多向上数一道砖缝,逐渐可锻炼抬高患肢,直至正常。
(2)划圈法:划圈动作应象太极拳一样,缓慢、深长,不能用暴力乱抡上肢,以免造成肩袖断裂。划圈分为竖圈、横圈两法。竖圈为前后方向竖着划圈,横圈为上下左右方向划圈,类似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每次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划15~20圈,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逐渐加量。每天练3~5次。
(3)拉轮练习:在墙或树上安一滑轮,并穿过一绳,两端各系一小木棍,上下拉动锻炼。
(4)梳头动作:双手交替由前额、头顶、枕后、耳后,向前、纵向绕头一圈,类似梳头动作,每次可15~20次,每天3~5次。
(5)屈肘甩手: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于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部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6)展翅:站立,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秒钟左右,然后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7)体后拉手: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后伸姿势下,健侧手拉住患侧手或腕部,逐渐向健侧和上方牵拉。
(8)头枕双手: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9)旋肩: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
适用于肩周炎所致疼痛病症。
健客价: ¥39.9适用于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压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健客价: ¥8驱风祛寒,止痛消瘀。用于风湿骨痛,关节扭伤,肩周炎,腰腿痛,跌打瘀痛,神经痛等。
健客价: ¥35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肩周炎、四肢扭伤、挫伤等。
健客价: ¥38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肌劳损等引起的腰痛。
健客价: ¥19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风湿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296适用于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风湿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896用于风寒引起的各部位疼痛症:如风湿痛、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及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骨伤、扭挫伤、痛经等风寒引起的疼痛。
健客价: ¥22下列疾病及症状的镇痛、消炎:骨关节炎、肩周炎、肌腱及腱鞘炎、腱鞘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肌肉痛、外伤所致肿胀、疼痛。
健客价: ¥72适应于腰痛、颈肩腕综合征、肩周炎和变形性关节炎。
健客价: ¥175消炎止痛,局部降温。适用于跌打扭伤、骨折痛、肩周炎、腰背肌肉痛、冻疮等。对炎症初期的红、肿、热、痛等尤其为适宜。
健客价: ¥59缓解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肩周炎、跌打损伤、老年性骨关节病等引起的疼痛,促进其康复。
健客价: ¥16.8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瘀痛、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疼痛,亦用于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和陈旧性伤痛等。
健客价: ¥68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用于痹症,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以及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证候者。
健客价: ¥32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用于痹症,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证候者。
健客价: ¥16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血瘀络阻引起的骨折后遗症,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健客价: ¥6.8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用于痹症,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以上证候者。
健客价: ¥23(1)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2)肩周炎、滑囊炎、肌腱鞘炎。 (3)腰背痛、扭伤、劳损及其它软组织损伤。 (4)急性痛风。 (5)痛经、牙痛和术后疼痛。
健客价: ¥33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类软骨炎以及血管神经性偏头痛。
健客价: ¥15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寒湿阻络证,症见:关节痛,遇寒增痛,得热痛减,以及腰腿肩部疼痛重着者等。
健客价: ¥24祛寒除湿,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强筋健骨。用于风寒湿邪、风痰、淤血引起的风湿麻木、骨节肿痛、腰腿疼痛、四肢瘫痪、陈伤劳损、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失语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肩周炎,创伤性关节炎等。
健客价: ¥25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损伤、骨折疼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疼痛,关节肿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偏、正头痛、坏血病等。
健客价: ¥30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瘀痛、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疼痛,亦用于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和陈旧性伤痛等。
健客价: ¥65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筋骨关节痹痛和软组织、肌肉损伤,以及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质增生、跌打损伤、慢性劳损、四肢关节酸痛、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疼痛。
健客价: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