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失败的妈妈 怎么办

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失败的妈妈 怎么办

2019-12-30 来源:有门育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也许你也有同样的困扰,也想了解父母怎么做,孩子才能有自发改变的动力,让自己更能学好、也更愿意学好?在这里,我想先跟你分享近期的一个小故事。

很多宝宝妈妈都曾私信过我关于育儿中的挫败感。

给孩子买了很多学习课程,但孩子始终表现得兴趣寥寥;

说好了饭前要洗手,但孩子总是忘记;

约定了看书一定要专注,但孩子总是动来动去……

好多看起来很小很美好的事情,但总感觉孩子把事情搞砸了。

这种很想改变孩子行为,却无能为力的心情你是否也有?有妈妈分享说自己烦躁起来,真的是“口不择言”,像“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遍你都不听”“不要总是动来动去”……其实有很多话,一说完就后悔了。但尽管如此,还是找不到跟孩子沟通有效的方式,更无法影响孩子改变行为。

也许你也有同样的困扰,也想了解父母怎么做,孩子才能有自发改变的动力,让自己更能学好、也更愿意学好?在这里,我想先跟你分享近期的一个小故事。

前段时间一个粉丝朋友跟我说,她觉得自家孩子的收纳能力很糟糕。在孩子6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一辆新自行车作为礼物,当时她便告诉过孩子,不使用的时候要把自行车停在玄关处。但尽管提醒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却还是反复忘记,每次去小区楼下骑完车,回家就把自行车随便扔在门口。

后来有一天,她忍不住朝孩子大发脾气。因为她下班回家后,看到自行车又被随意的停在门外,无人看管。她对孩子厉声斥责,觉得孩子都已经6岁了,怎么自理能力还那么差。

于是朋友来找我,问我应该怎么样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时我问那个妈妈,孩子除了自行车会乱放之外,在其他生活方面还有哪些不能自理的行为呢?

最开始的时候,她说,“不好,反正小孩子的东西就是各种乱糟糟,我心里烦躁着呢。”我接着问:“是吗,完全乱糟糟吗?孩子平时的书包是怎么收拾的,自己的衣服是怎么整理的,以及平时吃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第一次跟这位粉丝妈妈聊的时候,她说,我完全想不起来,就是太生气了,觉得孩子怎么可以这样?

我说,如果你回忆不起来,那也没关系,下一次当你发现孩子还把自行车乱摆的时候,在进家门前“强迫”自己去想一想,孩子在其他生活方面都是怎么样安排的。

刚开始她觉得这很难操作,但因为相信我不会骗她,所以她还是努力去做了,并且每天给我反馈。她告诉我,自从强迫自己得去想一想孩子值得表扬的地方,又连续观察了几天之后,发现孩子其实是有在做一些比较积极的事情的。

比如每天她下班回来,孩子都会很热情地欢迎她,虽然孩子还是没养成把自行车放好的习惯,但是对于自己穿过的鞋子,孩子会下意识地把鞋子摆放好在一边,而不是把它们随意扔到房子里的某个地方。

“当我太生气的时候,我完全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但强迫自己去想,没想到却记住了。”粉丝妈妈如是说。

我提醒她试着把这段时间的观察,综合进“孩子不肯放好自行车”里,如果下一次遇到孩子再次乱放自行车的情况,可以结合来一起说。没过几天她便告诉我,她发现了不一样的沟通方式。

因为在后来她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再只盯着一个自行车问题来批评孩子,“你怎么总是说了都不听啊?”而是开始把摆放自行车与赞美的话搭配起来,指出孩子平时记得做的每件事,以及他能够多有条理。

这个时候,她也很诧异地发现,孩子面对来自妈妈的批评,接受程度比原来更高了。当孩子越来越了解到,自己是可以整理好自己东西的,并对自己的自理能力产生信心时,他就越能记得住把自行车摆放起来。最后,孩子很快就养成了把自行车停在玄关处,然后再进屋的习惯。

她问我为什么这个沟通方式能有奇效?我说,这是因为你开始尝试不仅仅只盯着一个问题来看孩子的行为,这个心态才是积极的。当我们愿意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而不是事件上,我们也会找到更能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谁不希望爸爸妈妈记住自己做过的事情、记住自己落到实处的努力?让孩子觉得自己还可以再使劲,当孩子也能跳出已有问题来看到自己行为的时候,孩子才能更有力量去改变现状,这个也同样是孩子行为改变的内驱力。

我为什么要鼓励粉丝妈妈,“强迫”自己去想孩子的优点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陷入很想批评别人的状态时,我们反而需要一个力量开关,来帮助我们去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关注他们的弱点。这里面有几个要点很重要:

第一要点是,我们愿意以主动思考的方式,站在孩子角度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明明可以把鞋子收拾好放在一旁,却总是忽略自行车的摆放,那么与其对孩子发脾气,说“你把自行车乱放是不对的。”不如问问孩子,“我很好奇,为什么你可以把自己的鞋子放得那么好,但还是把自行车留在门外呢?”

孩子可能会告诉你,“因为自行车很重”,那你就可以进一步跟孩子沟通,“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我们愿意跟孩子开展这些讨论时,就等于是接纳了孩子感受的沟通方式,你跟孩子都跳出了原来的矛盾点,给彼此的对话重新塑造了焦点。

第二个要点是,我们与其盯着弊端去看,不妨强迫自己从具体优势出发。

与其反复提醒孩子不爱学习,倒不如重点告诉孩子,学习可以享受哪些乐趣,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是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做的?与其总觉得孩子不收拾好自行车就表示自理能力不足,倒不如跳出来看看孩子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理能力是自己所疏忽的。

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做着这件事情?这是因为人类的天性,让我们会总会偏向于看到事物不好的方面,比如消极的方面,而不是看到更大、更积极的方面。

一般来说,当你在看到一个漂亮的花瓶时,你总会先发现它上面的裂缝和划痕。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育儿,如果你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你就总是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所以强迫自己去做,这个过程其实可以引导我们去学习如何做正确的行为,并且了解到如何与孩子沟通。

为什么这点对孩子会有奇效呢?因为它会引导孩子开始思考,自己有什么事是可以做到的,而有了以往经验的积累,孩子的信心也会增长。孩子不是永远都做不到什么事情,而是只要多做一点点,它就会成为加分项,就是往上走的积极曲线。

你越做得到的事情,你就越有信心,梦想就越接近。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成人,也同样适用于孩子,让我们变得更有动力往前走。

这些其实都是内驱力的孵化过程,有时候我们一直很焦虑,觉得找不到孩子的优势,生活中也总是有很多的问题,让我们在养育中如履薄冰。

但实际上,孩子也同样有很多的力量在等着我们挖掘,当我们愿意去开启这个开关时,这份力量才会向我们招手,让我们找到跟孩子沟通的同一个频道,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像之前跟大家分享过Eric握笔姿势的问题,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让他克服对握笔的排斥,到现在总算可以动笔去写。虽然写出来的笔画还是很糟糕,但每一次看到这种作品,我都会先跟自己说,“其实孩子已经在进步了,比起昨天的举动,他今天突破了什么难关,接下来我们还可以怎么做更好……”

当我尝试跟自己这么说时,也慢慢把“方法总比问题多”这个道理安在了心里,不仅化解了我的焦虑,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所以有时候,强迫自己停下来去想想孩子的长处,也是在帮助自己去放下满怀的焦虑。不焦虑才能真正产生不偏见,这便是我们跟孩子同频沟通的法宝。互勉啊~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