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重视潜在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

重视潜在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

2019-07-30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zgsyekzz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是高收入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猝死可发生在新生儿期至成人,貌似健康的人在日常活动、睡眠或运动中意外死亡,潜在的遗传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和脑死亡的病因。一些疾病可通过新生儿筛查及高危筛查获得早期诊断,通过饮食及药物干预,有望减少意外死亡,降低残障的发生。

 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是高收入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猝死可发生在新生儿期至成人,貌似健康的人在日常活动、睡眠或运动中意外死亡,潜在的遗传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和脑死亡的病因。1977年美国首先关注到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美国、英国、泰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对猝死者的病因研究,证实多种遗传病导致的心脏病、脑病是猝死的两组主要疾病。其中心脏性猝死占一半以上,猝死或猝死样发作也常常是潜在遗传病的首发表现。已知多种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可导致猝死,如:原发性肉碱缺乏症、长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低镁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低血糖、线粒体病等。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等近千种先天性代谢缺陷,其中许多疾患可导致急性危重症甚至猝死。运用生化、电生理、影像、病理和基因诊断等技术,一些疾病可通过新生儿筛查及高危筛查获得早期诊断,通过饮食及药物干预,有望减少意外死亡,降低残障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脑病是导致猝死的两组主要疾病,其中,心脏性猝死占一半以上。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推测每年每100000人中有50~100例发生不明原因心脏性猝死[10-11]。猝死也常常是一些遗传代谢病的首发表现。已知多种遗传病可导致猝死,如:原发性肉碱缺乏症、长QT综合征、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破裂、低镁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血糖等[10-12]。

遗传代谢病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等近千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总体发病率很高。内分泌疾病中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垂体、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等疾病可能导致急性代谢危象,引起急性心脏病或脑病、危重症,甚至猝死。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一些国家对既往原因不明的猝死儿童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证实其中约10%的患儿死于有机酸代谢病、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随着社会保健水平的提高,感染所致婴幼儿病死率、儿童病死率明显下降,而遗传代谢病、内分泌疾病导致儿童死亡的比例逐渐提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13-15]。

遗传代谢病及遗传性内分泌疾病多为罕见病,一般医院缺乏诊疗经验及技术,常常停留在表象诊断,以心肌损害就诊的患者常被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心肌炎,以急性脑病形式发病的患者首诊易被考虑为脑炎,得不到正确的救治。一些患者需要依靠尸检生化代谢、病理及基因分析才能明确病因,指导家族成员的遗传咨询及健康保护,帮助患者父母生育下一胎时的产前诊断[16-18]。

1.发病机制

迄今国内外已报道多种以急性心脏病、脑病或猝死样症状发病的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表1)。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发病前无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在某种诱因刺激下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导致急性危重症,直接死因可能为代谢物急性中毒或能量衰竭导致的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脑干坏死[13-14,17]。

1.1低血糖发作脂肪酸β氧化障碍、糖原累积病、有机酸尿症、线粒体病、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低血糖发作。患者常于晨起空腹时出现低血糖,严重时死亡,部分患者在死亡后才得到病因诊断[19-21]。

1.2异常代谢产物的急性中毒因发热、疲劳、饥饿、药物、预防接种等应激刺激诱发代谢危象,体内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如:尿素循环障碍导致严重高氨血症,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有机酸尿症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心、脑、肝、肾等多器官组织细胞中毒、功能衰竭,如瑞氏综合征[22-23]。

1.3电解质紊乱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失盐型患者急性期高钾血症、低钠血症[24],遗传性低镁血症患者血镁显著降低,严重维生素D缺乏低钙血症患者扩张性心肌病,会导致心脏性猝死。

1.4能量衰竭由于能量生成障碍,一些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有机酸尿症、线粒体病患者急性发作时心、脑、肝、肾等组织坏死,导致心脏性猝死或脑干衰竭。一些患者需通过代谢尸检才能确诊[25-27]。

1.5血管栓塞如: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Fabry病,由于血管栓塞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很高[28-30]。

2.可导致危重症及猝死的遗传代谢病种类

2.1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障碍1980年起脂肪酸β氧化障碍作为导致瑞氏综合征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开始受到关注。脂肪酸β氧化系统是脑、心、肝、骨骼肌的重要能量来源,尤其在空腹、疲劳、发热时,在葡萄糖来源的能量供给不足时作为替代能量供给源,导致代谢危象,甚至猝死[14,17-18]。Boles等[17]曾对418例1岁内猝死的患儿肝组织进行了生化代谢分析,发现14例死于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缺陷。Chace等[18]采用液相串联质谱法对7058例美国及加拿大不明原因死亡的婴儿干血片进行分析,发现66例脂肪酸β氧化障碍患者。

脂肪酸β氧化障碍所致猝死占婴幼儿猝死案例的10%,多于2岁内发病,近年来年长儿、成年人患者猝死的报道亦逐渐增多[14,31-32]。患者稳定期多无症状,在感染、腹泻、剧烈运动、疲劳、长时间空腹等诱因刺激下,由于能量生成障碍,脂肪酸β氧化代谢亢进,发生急性代谢危象,心脏、脑、肝脏严重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脑病、瑞氏综合征样发作。血液生化分析可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增高,部分患者合并低血糖、高氨血症、低酮症性酸中毒、二羧基酸尿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表2)[14,32]。丰利芳等[33]报道了1例学龄期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尼美舒利,半小时后发生瑞氏综合征及猝死样症状,经血液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谱及基因分析证实病因为戊二酸尿症2型,经维生素B2、左卡尼汀等治疗后逐渐康复。

2.2有机酸代谢障碍又称有机酸血症或有机酸尿症,自1966年Tanaka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诊断了首例异戊酸血症以来,迄今已陆续发现了60多种疾病[34]。

有机酸类代谢物质异常蓄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线粒体能量合成功能下降,脑、心、肝、肾、骨髓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少数为急性发病(表2),如: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酮硫解酶缺乏症、戊二酸尿症Ⅱ型等,常因高蛋白饮食、感染、腹泻、饥饿、疲劳、药物等因素诱发急性脑病、心肌病、肝功能衰竭,导致危重症及猝死[13,22,34]。

2.3氨基酸代谢病

2.3.1尿素循环障碍已知6种酶缺陷,临床表现轻重不同。酶完全缺陷患者常于新生儿早期发病,哺乳后随之出现爆发性高氨血症,病死率极高。酶部分缺乏时患者有较大的差异,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以婴幼儿期为多见[13-14,35]。病程可为渐进性、间歇性。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和瓜氨酸血症Ⅱ型迟发型患者发病前可无症状,因发热、饥饿、感染、高蛋白饮食、药物、饮酒等诱发急性高氨血症性脑病,严重时猝死[36-38]。

2.3.2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型(经典型)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蓄积,以晶状体脱位、智力运动发育落后、骨骼损害、血管损害为主要临床特点,半数患者于25岁之内发生血栓栓塞,引起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合并症,导致猝死[30]。

2.3.3糖代谢异常糖类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其中多数疾患可导致严重低血糖,引起心、脑、肝、骨骼肌等多器官损害,常合并酮病。虽然多数患者呈慢性经过,但部分糖原累积症Ⅰ型、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急性期可发生脑病、肝病及心肌病[39]。Burchell等[40]曾对55例3周至2岁原因不明死亡的患儿冷冻肝组织进行了生化分析,其中11例为糖原累积病。

2.3.4线粒体病基本病因为氧化磷酸化缺陷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心脏是能量需求最高的器官之一,容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可于各个年龄起病,以进行性脑病为常见,少数线粒体DNA缺失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25,41-42]。2016年美国Amiel研究组发现了PPA2基因突变导致的3个家庭儿童心脏性猝死。Mayr研究组报道了4个家系中8例患儿猝死,检出了PPA2基因突变[43]。PPA2基因编码线粒体无极焦磷酸酶,PPA2基因突变患者心肌线粒体能量生成障碍,导致心搏骤停[43]。

2.3.5其他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的常见原因。其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谷固醇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可见皮肤黄色瘤,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生冠心病、心脏性猝死[44-45]。

Fabry病为X连锁遗传病,患者β-半乳糖苷脂酶A缺乏,三己糖基神经酰胺等鞘糖脂类在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内堆积,血管狭窄,凝血系统活性增强,心、肾、脑、眼、皮肤等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以指、趾、四肢发作性疼痛和皮肤角质瘤为常见,多数患者于青壮年时期死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尿毒症[28-29,46]。

3.诊断

3.1临床调查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对于可疑的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表2),寻找可能的发病诱因,如:生活习惯、饮食、药物、疲劳,并调查家族史。许多患者有易疲劳、厌食、挑食、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未能引起重视。

3.2一般检查尽力寻找诊断线索(表2),脂肪酸β氧化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时可见非酮症性低血糖、CK增高、转氨酶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糖原累积病Ⅰ型患儿常有低血糖;有机酸尿症患者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阴离子间隙增大;尿素循环障碍患者血氨显著增高;多数线粒体病患者血、尿、脑脊液中乳酸、丙酮酸明显增高。21羟化酶缺乏症失盐型患者血钾增高,血钠降低[47]。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器官损害特点,严重有机酸尿症、脂肪酸β氧化障碍、Leigh综合征患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可见脑基底节、脑干、脊髓对称性损害,梗死样病灶提示血管栓塞。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双侧肾上腺肥大[47]。

3.3特殊检查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的确诊须依赖特殊生化检测,如血液氨基酸、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谱、脂肪酸分析、激素测定及尿有机酸分析,明确有无毒性物质蓄积、生理活性物质减少(表2)。尿有机酸分析是确诊有机酸尿症的关键手段,不同疾病患者尿液相应有机酸增高,脂肪酸β氧化障碍患者可见非酮症性或低酮症性二羧酸尿症[47-48]。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血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17-羟孕酮增高。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血液游离肉碱显著降低,有机酸尿症、脂肪酸β氧化障碍患者血液相关酰基肉碱常明显增高[47,49]。必要时应反复检测,对于重症或猝死患者可进行膀胱导尿,留取尿样。对部分患者需进行酶活性测定、病理检查、基因诊断。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或神经细胞,可进行酶学分析。提取淋巴细胞、肌肉、脑、肝等组织DNA,可进行线粒体基因及相关核基因突变分析。脂肪酸β氧化障碍患者可见肝脏、肌肉脂肪沉积[47,50],部分线粒体病患者肌肉组织中可见破碎样红纤维,Fabry病患者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内可见髓样小体。对于诊断不明的濒死患者,亦应保存适量尿、血清或血浆、干血片、抗凝血、冷冻组织(表2),以争取死亡后诊断[47,50]。

3.4治疗与预后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疾病总的治疗原则为减少蓄积、补充需要、促进排泄。根据病种给予静脉补液、药物与饮食治疗,对于有机酸、氨基酸代谢病患者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如果治疗合理,很多患者可有效缓解[34-35,51]。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很高,存活者多遗留重度神经系统损害。并且,多数患者既往健康,急性起病或仅有“发热、腹泻、呕吐、预防接种、用药”等前驱病史,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下一胎同胞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疾病[52-53]。

通过扩展的新生儿筛查,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患者可得到症前诊断与治疗,显著降低病死率及残障率[53-55]。近年来,我国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与治疗研究进步迅速,已形成了有效的协作网络,将可疑患者的尿液、血液邮寄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筛查与诊断,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但是,线粒体病导致的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筛查极为困难,可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分析,明确病因,有望对下一胎同胞进行产前诊断,实现精准医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