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是很多家长都很害怕的疾病之一,脑瘫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以运动发育落后和异常姿势为突出表现。可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也可单独只表现有运动障碍。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脑瘫患儿呢?给大家做一介绍。
一、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妊娠期或出生时缺氧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黄疸等。
所谓高危因素是指有此问题的婴儿出现脑瘫的风险比正常婴儿要更大一些,需要密切关注随诊。
二、脑瘫患儿与正常孩子有何不同?
脑瘫患儿在其发育过程中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如果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与正常儿童不同的表现:
1、早期不会吸吮或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出生后十分安静少动或持续哭闹,有的孩子喜用劲,好打挺,头后仰或头喜偏向一侧等;
2、运动发育落后。例如,3~4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竖头不稳;4月后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双手常握拳,不会握小棒,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6~7月仍不能翻身和独坐片刻;9月左右时尚不会爬;1岁时不能独自站立;1岁半尚不会独立行走,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双腿屈曲不能负重,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3、主动运动减少,或出现异常运动;
4、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全身抖动,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惊跳。早期症状对于早期诊断脑瘫非常重要,因此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三、及时发现早治疗
脑瘫早期识别诊断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孩子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尽量减少其后期发生残障的可能。
目前,脑瘫虽然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但并不是无法治疗的“绝症”。临床上,及时接受正规诊疗的脑瘫患者,并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康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够出现明显改善,甚至不乏能够重回社会的病例。所以,对于家长而言,一定要尽早发现和认识孩子的脑瘫症状,及时接受到正规的康复治疗。
脑瘫早期康复以训练方法促进正常发育为主,婴幼儿时期脑瘫症状较明显,但尚未形成变形挛缩,为治疗关键时期,除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外,还要在日常生活护理中,注意防治畸形,以促进其站立行走。治疗方式主要以“康复训练+手术+康复训练”。
脑瘫治疗的最佳手术时机是2周岁半到6周岁之间。此时需要继续运动功能训练,并配合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的解除肢体痉挛,同时使异常的肌张力趋向正常,且可以全面的、彻底的、稳定的解除患者的痛苦。
需要提醒一点:脑瘫患儿在进行手术之后,一定要坚持进行脑瘫康复训练。只有两种治疗的协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