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提高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提高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2018-08-17 来源:儿科医生妈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和作业活动,提高幼儿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父母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在家庭生活中也处处注意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使孩子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提高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如果说学龄前幼儿的主要活动是自愿参加的游戏,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学习。学习和游戏不同,游戏是幼儿自愿参加的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学习却是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自觉努力。在学校里,幼儿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有时要学习自己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
 
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正是学龄前幼儿所缺乏的。学龄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外部信息的调节和支配。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系统地进行思维,也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幼儿园教师和父母的任务,就是促进这种变化的过程,使幼儿在上小学以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使孩子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稳定注意力,集中精神。只有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在上课时思想集中,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在幼儿园的中、大班里,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和作业活动,提高幼儿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父母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在家庭生活中也处处注意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使孩子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所谓自觉性,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行动的目的,并且积极地作出努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自觉性。为了提高幼儿的自觉性,父母在幼儿从事各种活动时,要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自觉加以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为自己提出目标,如要求自己画一样东西,用积木搭一座房子,或者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等等。这时,成年人要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完成自己预定的计划。
 
坚持性是顽强地贯彻到底,锻炼不断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幼儿的这种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遇到困难应当好好地思考,想出有效的办法,完成预定的计划,不要半途而废。为了使幼儿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要求他们完成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太容易的事,会使他们感到做成一件事,并不需要细心地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但给予幼儿的任务也不要太难,太难了会使幼儿丧失信心。总之,在幼儿确实遇到困难时,成年人应当给他以指点,帮助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要尽量帮助孩子避免有始无终的失败结局,因为胜利的喜悦,最能鼓励孩子提高坚持性。
 
自制力是幼儿排除外来刺激的干扰,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幼儿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坚持努力的心理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排除干扰,掌握自己愿望和感情的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培养这些心理素质对幼儿将来进行学习和劳动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子女专心画画时递给他一块糖果,或者在阅读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这样做,无意中养成了幼儿容易分心的习惯,对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当在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同时,随时注意帮助幼儿增强自制力。如五至六岁的幼儿,很难长时间地端正地坐在椅子上,所以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医院的挂号员时,如果稍长时间没人找他挂号,他就会到别的地方去玩,这时成年人可提醒他:“挂号员走了,病人来看病到哪儿去挂号呀!”在成年人的启发诱导下,扮演的挂号员的责任感会抑制孩子离去的活动,坚守挂号员的岗位。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