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其它疾病 > 理智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良医

理智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良医

摘要:家长都会着急担心,但是这时候,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保持镇静,因为生病的时候孩子需要理智的父母。带孩子去哪个医院看病,是找普通医生看还是找个专家看,是否要相信医生的诊断
别让家长成为孩子生病的感染源孩子反复生病可能是过敏体质治疗慢性病的关键:找对专家定期复诊三招锁定过敏体质抗菌素不是洪水猛兽,对症最见效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最为关注的事,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时,焦虑、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如何配合医生治疗以及如何对孩子进行日常护理知之甚少。父母越冷静,懂得的育儿知识、医学知识越多,对孩子的各种病症越能科学面对,孩子才会更容易恢复健康。

理智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良医
 
孩子生病了,家长都会着急担心,但是这时候,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保持镇静,因为生病的时候孩子需要理智的父母。带孩子去哪个医院看病,是找普通医生看还是找个专家看,是否要相信医生的诊断,等等,这些都需要父母做出理智的判断。
 
孩子生病后,有的家长非常焦虑,心里发慌,六神无主,有时一天跑好几个医院反复就诊,医生开了药,吃了,不见效,换个医生重新开药,吃了,还是不见效,换个医生继续……周而复始,药吃了不少,病情却没有好转。还有的家长完全相反,不相信医生,即使医生诊断出孩子有某种疾病或症状,他们也不愿意承认和接受,存在一丝侥幸心理,总认为可能是医生诊断错了。其实,孩子出现的症状,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报警器,有时是红色警报,需要立即停车修理,有时只是黄色警报,查看和检修一下可以接着开。
 
还有的家长最不愿意承认孩子患有慢性病,甚至还跟医生吵架,发泄自己的恐惧和不满。我遇到个别家长去投诉,说自己本来是带孩子来看感冒的,结果医生为了推销药物,非说自己孩子得的是哮喘。为了减少麻烦,大部分医生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医生的诊断和家长的预期不一致,家长会觉得医生过度治疗。尤其是让孩子做了很多检查,结果没有发现问题,家长就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花了冤枉钱,甚至会去投诉医生。但如果不做检查,耽误了病情,又是医生的责任。医生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因为医学毕竟是很复杂的,还有很多疾病化验也检查不出来。
 
一年前,我的一个邻居突然来访,求我帮忙在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找人挂号看病,我简单地询问了一下孩子的情况。他说孩子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精神紧张,记不住东西,晚上背几十遍单词,早上起来都忘得一干二净。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睡觉。老师怀疑家长不管教孩子,让家长和孩子备感压力。爷爷怀疑孩子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想找精神方面的专家咨询一下。对于爷爷的建议,奶奶很生气,说爷爷多事,孩子完全是老师严厉管教的牺牲品,在老师的打压下,孩子才出现越来越多的坏毛病,如耸鼻子、耸肩、肚子抽动等。奶奶认为如果让孩子转学,自然就好了,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
 
我看老两口的意见很不统一,爷爷描述的所有问题,奶奶认为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它们并不是问题。我故意说对那个医院不熟悉,帮不了忙。送走两位老人以后,我给孩子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和孩子的爸爸来一趟。孩子的父母来了以后,说简直拿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家里整天为了孩子的事吵架。妈妈四处求医,给孩子吃了不少药物,都没有效果,爸爸和奶奶的看法一样,觉得孩子没有问题,认为孩子的很多症状就是药物的副作用导致的。现在是父母有矛盾,爷爷奶奶有矛盾,全家乱成一锅粥。
 
我就问了一下孩子的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看精神科。妈妈叹了一口气,含着眼泪说:“孩子学习倒是其次,10岁的孩子简直像一摊泥,没有一点精气神,面色蜡黄。放学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求您让我睡一会儿再吃饭。吃完饭,第二句话就是,妈妈,求您让我休息一下再做作业。我觉得孩子很懂事,也很可怜。还有就是孩子的坏毛病越来越多,流口水、打呼噜、尿床、多动。”
 
我听完孩子妈妈的叙述,脑子里已经有一个轮廓,这个孩子主要是鼻子和心脏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家长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听说过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家长配合治疗,我告诉邻居一家,孩子很可能是药吃太多了,副作用造成心脏的负累,所以孩子容易累,没有精神,最好给孩子做一个心脏的检查。我的这个建议他们一家都接受,本来奶奶和爸爸就觉得是药物副作用在作怪,爷爷和妈妈更想详细检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第二天如约来检查,结果孩子是慢性鼻炎和心肌炎。治疗也很顺利,一个月后孩子的脸色好转,也有了精气神。爷爷和妈妈恍然大悟,孩子果然是鼻子和心脏的问题!
 
但是奶奶和爸爸仍坚持是药物的副作用所致,认为是因为停药孩子病情才有了好转。一年过去了,由于意见不统一,孩子的鼻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新学期开学后,孩子以前的症状又有复发的苗头。爷爷又来找我,说家里又吵架了,爷爷和妈妈认为是春季来了,孩子过敏引起旧症复发,还想让我出面治疗,但爸爸和奶奶很反对,认为孩子没什么大问题,最好不要老是看病吃药。由于家长的意见不统一,孩子的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症状也越来越严重。
 
作为医生,我欣赏并且非常愿意和理智型的家长打交道。他们面对孩子的病情不慌张,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孩子的病情,认真为孩子记录生病日记,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孩子病好后,总结孩子发病的诱因,积极预防。他们的理智让孩子看病少走弯路,相反,家长过度焦虑反而会帮倒忙,家长不相信医生,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更是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温馨提示
 
孩子生病了,家长一定要理智,不要慌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孩子的病情,为孩子记录生病日记,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还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孩子病好后,要总结孩子发病的诱因,避免再次发病。相信医生,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病情的复杂和变化。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