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引起婴幼儿贫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引起婴幼儿贫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2018-03-31 来源:中华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婴幼儿期引起贫血的原因有许多,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可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3类。有些消化系统疾病可造成营养物质,特别是铁吸收障碍,使人体内造血物质缺乏
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期间接受消化专科训练1年。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合作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先后发表40余篇专业论著;参与编写了《实用儿科学》《实用妇幼营养学》《实用新生儿学》《临床药理学》等多部著作。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消化学组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在婴幼儿期引起贫血的原因有许多,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可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3类。有些消化系统疾病可造成营养物质,特别是铁吸收障碍,使人体内造血物质缺乏,或者引起胃肠道急慢性失血,导致贫血。本文对可能引起贫血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概述,以供临床实践参考。
 
可能引起贫血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其发生的病因,可以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2大类。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寄生虫)侵入胃肠道所致。病原体可以分别通过下列机制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引起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障碍。以急性胃肠道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果感染严重,还可造成骨髓抑制;但随着疾病的好转,贫血情况也逐渐恢复。
 
1.病原体毒素的作用
 
毒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增多,从而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cGMP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少对Na+、Cl–和水的吸收,促进Cl–分泌。2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导致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可导致患儿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2.病原体(细菌)直接侵袭肠道黏膜
 
病原体穿入上皮细胞内,溶解细胞蛋白,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引发渗出和溃疡等病变。
 
3.病原体(病毒)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
 
病原体(病毒)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脱落,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增生上皮不能很快地分化,无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导致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到损害,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良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加;双糖分解不全导致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两者均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1]。
 
2非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巨结肠、短肠综合征等)和非结构异常。前者大多数是外科疾病,因为消化道结构异常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后者为内科疾病,根据发病率可以分为常见病和罕见病。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儿科医生对此类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感染后乳糖不耐受
 
感染后乳糖不耐受往往发生于肠道病毒感染后,腹泻迁延。粪便为稀便或稀水便,可带少量黏液、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粪pH值<5~6。用无乳糖奶喂养后,症状可明显好转。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氢呼气试验和小肠黏膜活检[2]。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