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2017-12-05 来源:最新最权威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且可见重症患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EV71感染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2.1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l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2.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电子书等。
 
  2.2.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2.2.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婴幼儿常见。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电子书等。
 
  4.脓胞疮:又称黄水疮,多为金葡菌感染引起,常见的为非大疱性,多见于口周、耳、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或小丘疹,可有痒感,速变为脓疱,周围红晕,易溃破,可因手抓而向临近方向发展,不留疤痕。少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可致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5.痱子:又称汗疹、粟粒疹,是因小儿皮脂分泌较多,汗管堵塞,汗液排出不畅,内压增高破裂,汗液外溢,刺激周围皮肤组织形成的皮炎。临床上一般有白痱、红痱、脓痱等类型皮疹,如经手抓挠,可继发感染
 
  6.痤疮: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脂腺分泌不畅,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儿童。正常青春期前的儿童可出现痤疮。典型表现为面部粉刺样皮损,为圆锥形丘疹,顶端橙黄白色或黑色(俗称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继之可出现炎性损害,可有疼痛,严重者可有脓疱,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和瘢痕。轻症可逐新减轻、自愈。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电子书等。
 
  7.渗出性多形性红斑(EME):易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患儿,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以皮肤、黏膜多样化表现为特征,严重者称为斯·琼综合征。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皮肤及黏膜同时受损;眼及口唇、生殖器和肛门最易受累;多种形态皮疹,以疱疹为主,重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及内脏损害。皮肤病变主要发生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皮疹可发生于各个部位,但以手足背、臂及下肢的伸侧、颜面和颈部多见,大都左右对称,然后向近心端发展,蔓延至上臂和大腿,约1~2周消退。重症患儿可有广泛的粘膜病变,红斑较大,范围广,疱疹破裂后可有皮肤剥脱和出血,可继发细菌感染,伴有眼睑红肿、畏光、角膜溃疡,偶可影响视力,伴有心、肺、脑等内脏器官受累的表现。目前临床诊断标准为:特征性的皮疹,靶样环形红斑,斑丘疹,风疹块,结节,水疱,紫癜等。在以上皮疹损害的基础上有以下三项中一项即可诊断为EME:①伴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粘膜损害②大疱形成和表皮脱落,达10~20%体表面积③伴有明确肝、肾功能等内脏器官损害。
 
  8.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较常见的以皮肤和黏膜轻微外伤后出现水疱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临床分为单纯型、交界型、营养不良型和Lindler综合征及若干亚型。临床特点是:多为出生后或2岁内发病,手足、膝、肘、臀部等易摩擦部位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血疱、糜烂、结痂和色素沉着。可继发感染。部分可留有瘢痕以及甲脱落、畸形等。
 
  9.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因既往易发生于生后1~5周的新生儿,故曾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新生儿期儿童罹患此病,但重症病例减少。此病早期多表现为明显的口周充血,可在24~28小时内累及全身,呈广泛的弥漫性水肿性红斑,继之产生剥脱、脱皮或脱屑,偶出现尼氏征阳性(即用手指压迫疱顶时,水疱内容物可扩大移动)的大疱和水疱。大片剥脱后留下亮红色的裸露区,如烫伤样。受累皮损有压痛,渗出、结痂等。粘膜损害较少见,但可出现眼结膜炎和口腔粘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嗜睡、腹胀、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等。也有无任何症状者。轻症7~14天皮损开始愈合,如病情严重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脓毒性休克、死亡,经细菌培养可确定诊断。本病主要应与非金葡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鉴别,后者大多为药物过敏,发病年龄主要为成人,细菌培养常阴性及表皮全层坏死等可以鉴别。
 
  10.尿布皮炎:新生儿及小婴儿多发,多种因素引起的尿布包裹出皮肤长时间受尿便等刺激而导致的局限性皮炎。皮肤损害局限于尿布区域,可见红斑、丘疹、糜烂、小脓疱、溃疡等多种病变,不累及腹股沟、臀缝等皮肤皱褶紧贴出,可继发感染。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电子书等。
 
  11.玫瑰糠疹: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年,病因不明。早期皮损为母斑,多见于躯干,表现为1-2个较大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鳞屑斑,1~2周后可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成批出现较母斑小与母斑类同的子斑,上覆少量糠秕样鳞屑,中心为淡红色、浅棕色或淡黄褐色,边缘为玫瑰色。如皮疹为椭圆形,其长轴常和肋骨方向平行排列,四肢部的皮疹多分布在上臂屈侧及股内侧,可有痒感。具有自限性,多数经过8-12周不治疗可自行消退。
 
  12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多见于新生儿和成人,是一种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婴幼儿也可见到。皮损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轻度瘙痒。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持久不愈者,应考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