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一名11岁半女孩主因“左下肢疼痛6周”就诊于门诊。她从事体操运动,虽然训练中摔倒过几次,但否认任何严重外伤。最近,由于左下肢疼痛明显加重,她的训练已经受到限制。然而,疼痛并不影响行走。该患儿否认其他肢体或者
关节疼痛,无夜间盗汗、关节肿胀、发热、皮疹,无厌食、体重下降现象,近期无患病史,既往体健。
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体格检查中重要的阳性体征为左胫骨近端前方存在压痛点,左下肢及膝关节无肿胀、发热、红斑。全身关节主动或者被动活动范围不受限制。其他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尿素、肌酐、肝酶水平均正常,尿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左下肢X线摄影检查提示异常,可能与其疼痛有关(图1)。
诊断:胫骨近端骨囊肿
X线摄影检查提示为一可透光、椭圆形的病变;很可能是单腔骨囊肿(unicameralbonecyst,UBC)。无
骨折证据。该患儿由儿童骨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讨论
1876年Virchow描述UBC(也称为单纯性骨囊肿、孤立性骨囊肿、幼年性骨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内含液体的囊腔,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特别是骨骼未
发育成熟儿童的骨骼。这种类型的囊肿往往逐渐扩大并破坏骨骼,因此容易导致病理性骨折[1,2]。UBC通常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2.5:1),主要见于20岁以下人群(85%),10岁为发病高峰期[1,3]。3%的骨囊肿患者病理活检证实为骨肿瘤,典型的囊肿部位多见于肱骨、股骨、胫骨和腓骨[2,3],少见于跟骨(2%~3%的病例)[2]、桡骨远端[4]和脊柱[5]。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UBC的形成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理论上的成因包括静脉阻塞、
骨髓腔内形成滑液囊肿、创伤修复中骨形成不良、快速生长过程中局部骨化障碍[1-3]。囊肿内的液体含有氧自由基清除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和蛋白水解酶,导致骨吸收,从而促使囊肿形成和生长[1]。囊壁显微镜检查显示主要为纤维组织,偶尔伴有巨细胞[1,2]。
临床和放射学特征
UBC通常无症状,往往是由于小创伤或者跛行等与囊肿无关的原因,偶然行肢体X线摄影检查而被发现。任何相关的疼痛可能是由于骨囊肿引起病理性骨折或者X线摄影尚无法发现的微小骨折所致。
X线摄影检查显示,骨囊肿呈现为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透光病变,表面覆盖薄而扩展的骨皮质。偶尔,当存在骨折时,囊壁的碎片出现在囊腔内,出现像“落叶”一样的影像学征象[1,2]。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个内含液体、外覆薄而增强的囊壁病变,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诊断,则没有必要做CT和MRI,因为X线摄影可以显示UBC的特征性外观。有时会存在分隔[2]。
75%的UBC患儿发生病理性骨折[6]。尽管大部分UBC都发生于近侧干骺端,但是也有发生在骨骺的报道。Ovadia等[7]报道中位年龄为8.4岁的8例患儿的骨囊肿穿过生长板。所有患儿至少存在2处病理性骨折,7例患儿出现生长障碍但无功能缺损。
UBC存在以下情况可定义为活跃期:影像学系列研究显示囊肿的横径或者纵径增长超过25%,患者有功能性疼痛,存在病理性骨折而囊肿没有缩小,囊肿致骨皮质变薄(濒临骨折)[6]。此外,如果囊肿靠近骺板也被认为处于活跃期,如果囊肿与骺板间的距离>0.
5cm,则被认为是在潜伏期[6]。Wilkins指出,在诊断囊肿时,影像学很难评估囊肿当前的状态(生长或消退),而此状态可以指导相关治疗以及提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
鉴别诊断
UBC的鉴别诊断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及纤维性发育不良。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溶骨性肿瘤,以广泛性出血、骨内出现分叶样组织为特点;纤维性发育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以位于骨干髓内出现纤维-骨组织为特点[6]。
治疗
对于密切随访的门诊患者,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经常运动且伴有壁厚小囊肿(无UBC症状)的患儿,因为此时囊肿处在消退期并且很快就会消失[1,3]。然而,如果骨皮质变薄,病理性骨折发生风险增加,治疗应能预防骨折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例如残余骨骼畸形[1,3]。需要特别关注的病变部位为运动员的股骨近端和投掷优势臂,因为这些部位存在高应力,病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如果病变涉及病理性骨折,骨折的治疗应放在首位,待骨折愈合后,再治疗囊肿。
治疗方案包括:(1)经皮抽吸、局部皮质类固醇或者自体骨髓注射。(2)开放性囊壁刮除和骨移植(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或者使用人工骨,例如硫酸钙)。最近报道了一种新的手术改良方案,包括微创刮除术、乙醇烧灼、破坏囊肿边界,嵌入人工合成硫酸钙骨移植替代物,放置空心钉便于引流。与讨论的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影像学显示,此种手术方式可达到最高的治愈率[3]。Donaldson对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对于UBC,皮质类固醇注射是唯一的循证治疗,但是开放骨髓腔、破坏囊壁、用骨代替物填充囊腔的治疗策略可能更适合;然而,目前尚缺乏证据[8]。
根据X线摄影检查评估,UBC的术后治愈率为29%~100%。并发症包括骨骺损伤和囊肿复发。接受过器械治疗的患儿最终需移除植入物[3]。建议进行长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因为据报道,UBC患儿在首次治疗后的6个月至7年内,复发率为18%~88%[3]。术后骨折是另一并发症,会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发生骨折,患儿应避免体育活动[1]。
患者病程
基于临床检查和X线摄影检查结果,UBC诊断可以明确,患儿被要求限制体育活动。该患儿3个月后复查诉疼痛,甚至无力,CT显示一位于干骺端、约22mm×52mm×21mm、边缘僵化的低密度病变(见图2)。
复查下肢X线摄影提示囊肿轻微增大,但没有明显病理性骨折的证据。患儿接受了囊肿刮除术和骨移植术。病理检查明确UBC诊断,提示囊肿壁由纤维膜构成,被骨小梁包绕,同时也发现了纤维蛋白样组织和一些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见图3)。术后恢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