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宝宝的辅食怎么吃:监测
摘要:很多添加辅食后奶量下降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宝宝先吃饭再喝奶比较排斥的话,也可以调整顺序,饿时先喝奶,再吃饭。
以下我们讨论的月龄均为矫正月龄。
对于宝宝们的生长
发育的指标性监测,我们通常会以生长发育曲线来做参考。
有关于发育曲线是什么,家长如何去观察,如何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一些常见问题,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链接《8张图让你轻松看懂宝宝究竟长的好不好》
这里会基于之前的文章,继续来讲一些辅食添加后的可能会出现的常见问题。
辅食后曲线下降
很多妈妈会问宝宝为什么最近一个月曲线下降了,仔细一看,宝宝原来到了辅食阶段,妈妈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了。通常这个时间会发生在矫正5-7个月左右,也就是添加辅食的初期,为什么这时候会出现下降呢?可能会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初期添加辅食,对宝宝的“吃饭习惯和状态”还不足够了解;
○逐渐增加了“吃饭”次数,整体作息可能需要重新调整;
○宝宝因为增加食物,心理和情绪上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因为增加食物,对奶液可能会开始有了“抵触”感等等
那么如何更好地可以应对这些变化呢?
按照《辅食系列||(2)
早产宝宝的辅食怎么吃:行为》中所说的
首选不要急于先给宝宝喂食物,而是要先充分的让宝宝开始学习、观察、适应“吃饭”的这个过程,每次要和家人一起在餐桌前,大人吃饭时要让宝宝在旁边看到,处在辅食添加阶段的宝宝会对这些食物很“感兴趣”,有了充足的食物进食的“欲望”,才能从心理到生理都做好准备。
另外,很多添加辅食后奶量下降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宝宝先吃饭再喝奶比较排斥的话,也可以调整顺序,饿时先喝奶,再吃饭。然后逐渐把每一顿奶和每一次饭的量慢慢加上去。
如果宝宝是超早期的极低出生
体重儿,奶液总量下降比较明显,且宝宝也不愿意更多的喝奶,曲线整体处在25%上下,并且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则可建议继续使用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来增强营养,并且继续保持监测。
辅食后增长速度减缓了
相对于添加辅食后的曲线下降,增长趋势减缓这种情况还算是温和许多,整个曲线的状态依然是“坚挺向上”,但是幅度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快,与参考线的间距也开始拉大,这时家长需要加强的其实不是辅食,而是奶液,要仔细看一下是否因为辅食的添加而导致了奶液摄入的减少。
对于一些32周以前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如果依然没有追赶的很好,整体发育幅度在25%上下徘徊,则可以继续使用母乳强化剂或者早产儿配方奶粉做补充,继续补充后可持续监测曲线变化(通常用1-2周时间来做观察),如果补充后增长速度并没有变化,则可以停止补充,另找原因;如果补充后明显加速生长,则可以保持补充,直到曲线接近50%,这时可以停掉奶液强化。
当然,我们也要给予宝宝足够的适应周期,很多宝宝会在1-3个月左右,逐步适应辅食的进餐过程和吸收,曲线依然可以很好地追回来。
辅食后增长加速,快速上升
很多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往往会狂喜,谁不希望宝宝长的快快的呢,但是请记住,长的过快往往也不是很好的表现,如果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参考线,并且以持续较快的速度上升,1个月内遍直逼90%,则要立刻寻找原因,减少辅食的摄入或者奶液的摄入,控制一下饮食。过快增长给宝宝带来的“负担”是不小的,对远期,乃至青春期、成年期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
通常调控饮食都是怎么往上追,对于怎么给宝宝“减量”很多妈妈并不是很清楚。减量的过程和增量的过程有一点是类似的,就是不能单顿的猛调,而是要平均在每一顿上逐渐的调整,这样的过程是“温和”且“舒适”的,比如原来每一顿奶液要喝180ml,辅食要吃12勺左右的米粉,这时候可以平均每一顿改成160ml,10勺的米粉,然后保持3-5天后监测曲线看看是否有稳定降低的过程,如果没有,则可以继续在平均每顿中减量一些,然后继续保持监测。
宝宝的生长监测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尤其对于早产儿,在1岁以内更是要密切监测其生长变化,保证一个良好的体格发育是一切健康的基础,如果出现发育落后,同时也没有好的身体,即便是在再好的训练师,也扶不起一个脆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