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帮助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正常水平,而钙、磷是使骨骼
强壮的两种重要矿物质,因此维生素D与骨骼的健康密切相关。如果机体维生素D不足,钙和磷吸收有障碍,孩子就容易骨折、骨骼钙化不良,还容易得佝偻病。
口服维生素D是最佳补充方式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种:食物和皮肤光照合成。维生素D在我们常吃的天然食物中含量很少,其中植物性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虽然在鲑鱼、金枪鱼、三文鱼等深海鱼类的肝脏中维生素D的含量较为丰富,但这些深海鱼类并不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食材。因此,根据大部分家庭的饮食习惯,一般很难保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400IU的维生素D,也就是说维生素D很难“食补”。
6个月的婴幼儿主要的食物是母乳或配方奶。尽管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来源,但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较低,1L母乳仅含有25-78IU的维生素D。根据前面的推荐,此阶段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每天400IU,按此推算,婴儿要吃5-16L母乳才能满足需要,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纯
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D摄入是
不够的,需要口服补充维生素D。
另外,根据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市场上销售的婴儿配方奶粉含维生素D的最小浓度为每升中含有258IU,最大浓度为每升中含有666IU,婴儿每日奶量大约在1L左右才能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而每日摄入如此大量的配方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说,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一般情况也需要额外口服补充适量维生素D。
此外,我们知道人体皮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以合成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是紫外线毕竟是一种可致癌物质。最新的美国儿科学会指南建议,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应该避免直接晒太阳,如需进行户外活动最好做好
防晒措施,尽量减少直接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以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
维生素D的补充量要根据孩子年龄来定
补充维生素D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D,0-12个月是400IU、1-13岁时600IU、14-18岁是600IU。美国儿科学会指南推荐维生素D至青春期,并建议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果一天内不能从食物中摄取400IU维生素的话,那么应该每天口服400IU维生素D补充剂。
建议家长按以下的量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
1、母乳喂养的宝宝从出生后到2岁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
2、2岁以下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如果奶量小于500ml/天,建议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如果每天奶量大于500ml,小于1000ml,建议每隔一天补充400IU维生素D。夏天穿短衣短裤在户外活动多时暂时停用。
3、2岁以上的宝宝视膳食营养、日照情况具体建议。
早产儿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婴儿维生素D的储备是在妊娠期的后3个月,尤其是34-35周,因此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出生时肝脏维生素D的储备就越少,并且早产儿出生后追赶生长,而早产产妇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也很低,使得早产儿无法正常骨矿化,存在发生佝偻病的风险。因此,早产儿的情况较为特殊,出生后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在人体内经肝肾代谢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25(OH)D。血清25(OH)D水平可以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也是诊断佝偻病的一个有特异性的参考指标,一般认为血清25(OH)D大于等于75mmol/L是维生素D较为理想的水平。
对于国内的早产儿,维生素D的补充量:0-3个月每天补充800IU维生素D,3个月后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此处维生素D的量包括食物、补充剂、日照获得的总量。)
真正的佝偻病克星是维生素D而不是钙
佝偻病多见于3个月到2岁以内的小儿,户外活动少、营养膳食不科学等是佝偻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未服用或未规范的服用维生素D。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有多汗、烦躁、易惊、枕秃,但这些表现都不具有特异性,仅依据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佝偻病的话,准确率很低。当孩子出现以上表现,家长需要咨询医生,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喂养、生长
发育情况、症状体征,结合一些检查化验的手段来综合判断是否是佝偻病。
有些家长天天给孩子补钙,孩子到医院检查却诊断为佝偻病,家长表示很不理解------钙都补到哪儿去了?其实,佝偻病的全称是“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顾名思义,佝偻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并不是单纯补钙就可以预防的。
很多家长会认为骨骼有问题是由于缺钙引起的,加上补钙广告的大肆宣传,致使家长们盲目给孩子补钙,但其实维生素D才是骨骼发育的幕后功臣。人体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骨骼矿化不足而导致骨骼软化、变形。
一旦宝宝被确诊为佝偻病,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服用维生素D,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治疗用量的维生素D,以及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钙剂。因为,预防用药是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而治疗用药是为了控制疾病的发展,用来防止骨骼改变和其他病理改变,治疗用药的量是预防用药的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