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多动症治疗误区
摘要: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最近研究显示,孩子成年后的最终身高或骨架大小不受药物影响。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也很小。
误区一:儿童多动症不是病,只是孩子顽皮、不听话、任性,是过度放纵、缺乏家庭关爱的缘故。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
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与
遗传因素、大脑中前额叶、扣带回等区域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有关。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单纯社会因素会导致儿童多动症。
★★误区二:儿童多动症不需要
药物治疗,只是儿童行为问题,家长只要加强约束,等孩子长大自然会好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儿童多动症与大脑中负责抑制、注意和自我控制的脑区功能缺陷有关。给予药物治疗可以加强这些脑区化学物质的活动,提高大脑信息加工能力,加大大脑对行为的“刹车”能力,增强注意力,改善多动症状。学龄期儿童不仅是学文化、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儿童的个性、心理逐渐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上课时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导致学习成绩不好。这样的儿童易受到责骂、批评,甚至体罚等负性体验,造成儿童缺乏自信,表现退缩、胆小、不合群,或出现说谎、旷课、逃学,甚至偷窃、打架等品行障碍。国外学者Barkley通过对1292名违法犯罪少年的调查,发现其中有978名在学龄期曾被诊断为ADHD。由此可见,ADHD与少年犯罪之间确实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很可能是少年犯罪的一个潜在因素。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出现社交障碍、学业失败、就职困难、婚姻不合等问题。
★★误区三: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尤其是中枢兴奋药的治疗会造成孩子药物成瘾,增大孩子长大后滥用其他药物的危险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类药物成瘾或严重药物依赖性的病例报告。服药与不服药的孩子相比是否会更容易滥用其他药物呢?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研究发现,多动症的青少年中坚持药物治疗者比不用药物治疗者药物滥用的可能性明显降低。目前科学文献也向家长说明,使用中枢兴奋药治疗多动症不会导致孩子日后物质滥用。家长们应该知道决定孩子使用或滥用物质最危险的因素是:儿童早期出现的品行障碍或反社会行为;家长对孩子的社会活动和去向监管
不够;交友不慎,与使用或滥用非法物质的少年做朋友;家长饮酒、吸烟及使用非法物质的程度。
★★误区四:服药治疗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最近研究显示,孩子成年后的最终身高或骨架大小不受药物影响。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也很小。在药物治疗初期,儿童的体重可能会减轻,治疗数月或一年后就可恢复。有些儿童的体重可以没有任何变化。
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不容易养成大小便定时习惯,随年龄的增长,除活动增多外,有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知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能力,上课不守纪律和学习困难,患儿智能正常,但因精神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差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较一般低,临床症状以学龄儿童较为突出:上课时话多,小动作多,激动,好与人争吵;行为目的不明确,如拿人东西,有时不避危险;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在家长面前倔强,不听话,冒失,无礼貌,有些患儿采取回避困难的态度,变得被动,退缩,年龄增长后,不少儿童出现学习困难,虽然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而由于以上症状,仍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他们往往分不青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整体,有些多幼儿童将“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分不清左或右,前者的改变,属于综合分析障碍,后者属于空间定位障碍,他们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多动症儿童未经认真思考就回答,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多动患儿常显示一些固定的
神经系统软症状,如翻掌,对指试验等呈阳性。
一般来讲,多动儿童的临床症状波动有时与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多动儿童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收力,新的情况五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在连续而直接的强化程度下比局部的和延迟的强化程序,注意力的维持情况明显好些,在指导与经常重复的情况下,儿童多动症完成任务,其注意力的维持问题不大,在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和严格的纪律要求遵守的地方,多动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不大,其症状随情景而波动的现象说明了多动儿童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受环境的影响,并与其有高度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