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儿科用药的有效治疗办法??小儿生病护理?

儿科用药的有效治疗办法??小儿生病护理?

2017-08-3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大点的孩子可以跟他沟通,让他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自己主动服药。一般药物只能用开水送服,应避免用牛奶或果汁送服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
 
  为了给药的安全有效,应区分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给药方式。原则上能口服解决的,尽量口服给药。对于口服药物困难,病情严重或者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要果断采取静脉给药或其他肠道外给药。家长由于心急,经常会要求医生打针挂瓶,认为这样孩子病会好得快点,这是一个误区。另外必须注意的儿科患者禁用含苯甲醇的制剂肌注,因其反复肌注可能导致臀肌挛缩症。
 
  二、口服剂型的合理使用
 
  考虑儿科患者对药物的接受问题,儿科剂型一般更多选用糖浆剂,颗粒剂,口服液,干混悬剂,泡腾剂,分散片,滴剂等等。林林总总的小患者用药总是包装得花花绿绿,口感也经常是酸酸甜甜好味道。曾经有天值班,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说:“妈妈,阿姨又给我好喝的口服液了,还有漂亮的盒盒。”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一到医院就要医生开他爱喝的口服液,这是把药当零食的节奏啦!可见儿科用药口感和包装很重要,只有喂得进去的药才可能治好病呢!
 
  值得注意的是干混悬剂和颗粒剂通常只适合用温开水泡服,一般水量控制在3到10毫升左右,避免冲淡调味剂,并可以减少喂药难度。抗生素服完,一定注意喂几口开水,避免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导致鹅口疮。泡腾片和分散片注意用温开水溶化后服用。泡腾片严禁直接服用,因为泡腾片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直接呑服可以造成患儿窒息。俗称鱼肝油的维生素AD滴剂等软胶囊,要将胶囊弄破后,滴入孩子口中。口服液如果不是整支服用,要将铝盖打开,用汤匙倒取处方剂量。由于婴幼儿缺乏吞咽能力,片剂一般先按处方剂量用剪刀分好后,用适量开水溶化后服用,某些味道欠佳的药物可以加入白糖调味。

  三、合理的喂药方式和送服液体
 
  给年龄较小的患儿喂药时,妈妈坐位,用毯子或大浴巾裹束孩子的胳膊和腿,左胳膊枕着孩子的脖子,托住头,成半卧位,手臂顺势搂着孩子的身子。右手持勺喂药。孩子不愿服药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按压小儿双颊,使口张开,用小勺或滴管慢慢将药液从嘴角灌入,每次少量服用,吞咽后再继续喂服。大点的孩子可以跟他沟通,让他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自己主动服药。一般药物只能用开水送服,应避免用牛奶或果汁送服。
 
  儿科用药注意要点
 
  1.氨基糖苷类
 
  在儿科,所有氨基糖甙类的抗菌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的所有剂型,因其耳肾毒性,均列为禁用。
 
  目前仍常见到有使用庆大霉素颗粒口服或者其针剂雾化吸入、小诺霉素肌注者,现在可以替代的药品很多,不要因其不需要皮试而盲目选择。
 
  2.喹诺酮类
 
  所有喹诺酮类抗菌素,如: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等的所有剂型,因其对幼年软骨的影响,在儿科均列为禁用。
 
  3.止吐药
 
  盐酸普鲁卡因、甲氧氯普胺等,因其锥体外系的的副作用,在儿科,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该谨慎使用。
 
  实际上,呕吐的症状,在病因缓解前,用止吐药效果很差。
 
  如秋季腹泻前期的呕吐,主要发生在进食后,适当补液、控制饮食,呕吐常在1-2天内缓解,少用止吐药物。
 
  4.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在1岁以下禁用。
 
  5.止泻药
 
  任何形式的止泻药,如,含苯乙哌啶制剂,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腹泻实际起到了引流毒素的治疗、代偿作用,有其积极意义。
 
  盲目止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中,极少使用止泻药物。
 
  其实,在其它部位,如果药物破坏了机体本身的「引流、排泄代偿作用」时,均应该谨慎或者禁用。
 
  如止咳药(事实上,儿科很少需要使用止咳药物,化药物使用相对更多);止吐药。
 
  气道分泌物多时、使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的药物:
 
  如异丙嗪类抗过敏药、山莨菪碱(654-2)为代表的莨菪类药物等等,尤其是「喉气管支气管炎」时,因可能加重内生性异物阻塞,更应列为禁忌。
 
  6.退热药
 
  如尼美舒利各种制剂,在新的规定将其解禁前,在儿科禁用。
 
  肌注退热药安痛定,除非患儿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其它退热剂(如抽搐、昏迷等)、必须退热时,才可慎重选择使用。
 
  且在使用前一定要向家属解释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用后建议严密观察1~2个小时。
 
  另外,为了达到安慰发热患儿家属的目的,有的医生会加用激素类药物退热,而激素的使用适应证中,无退热这一项。
 
  疾病的轻重与发热高低无直接关系,所以,一定要慎把激素作为退热剂来使用。
 
  7.肌注给药
 
  小龄儿童尽量不要肌注给任何药物,尤其是预计要多次给药治疗时,如现在社区常用的肌注抗菌素类药物、反复肌注退热药物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