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经过某小区的活动广场,正值休息日,广场上人很多,十分热闹。
我经过广场中心地带时遇到了一个突发事件。
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宝宝,宝宝估计也就一岁多刚会走路但是还走不稳。妈妈好像对广场上正在进行的某公司的产品促销有兴趣,她低下头和宝宝说了什么就匆匆起身准备凑到人群中去。宝宝一看妈妈去的那么急就赶紧跟着,小手离开了婴儿车,本来两个手是扶着婴儿车的,因为婴儿车的阻挡和惯性力量,宝宝被带到在地,摔的不轻,宝宝大哭起来。
妈妈着急的折返身扶起宝宝满带着心痛大声呵斥:“妈妈刚才不是告诉你不要动,妈妈一会就回来吗?妈妈刚才不是告诉你不要动,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女人半拽半搂着孩子大声呵斥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刚才不是告诉你叫你站着别动吗?。。。。。。”她巨大的数落声伴随着宝宝更为剧烈惊恐的大哭。
我惊呆了!很想上前做点什么,此时一个年长的女人走上前:“好了好了,看!孩子已经吓着了,赶紧拍拍孩子,安抚安抚!。。。。”然后这个年长的女人一边劝慰这个妈妈一边蹲下身摸了摸宝宝的头:“。。。好了,好了,宝宝不怕啊!。。。。”,这个善意上前的女人试图缓解这个妈妈过分激烈和
焦虑的表现。
我知道这个妈妈情绪激动伴随的状态失常更多的是心疼宝宝,但是她的表达方式却是如此的错误和不理智。从面像上看妈妈并不年轻了,脸部表情也不柔和,或许生活对她而言总是忙碌并且紧张的,随着不由自主被生活俘虏并沦陷进入一种惯性的生活状态中,焦虑的心境由此形成。
心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时候你自己甚至都不能明了,可是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心境会准确无误的指导你。
那么什么是心境?心境是情绪的一种,是一种比较
持久,比较微弱且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它不是人们关于某一件事情的特定体验,没有特定的对象,而是人们一段时间内总体的情绪表现。
我们和人交往,当没有语言信息时唯一能感受到并且明显让我们产生心理或情感反应的就是对方的心境,我们可能莫名的对对方有好感或者莫名的就不喜欢对方,这种影响于无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就是心境。
心境有点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当然这是指好的心境)!
群(沐浴阳光)里有很多家长都在看
育儿书,现在各大教育专家出的这类书挺多也非常好,有的家长告诉我她是经常看反复看,有的书不夸张的说都会背了,但是具体用在孩子身上,也就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家长看再多的育儿书籍,学的是方法,大家留意和专注盯着的都是方法,方法再好还需要靠人执行,执行人不同,这个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会完全不同!
比如本文一开始谈到的那个妈妈,因为她的疏忽错误估计了一岁多孩子的领会能力和执行能力,孩子摔倒了,妈妈应该知道这个时候正确的方法首先应该扶起宝宝然后安抚宝宝,我们也可以假定这个妈妈不知道,无论这个妈妈知道还是不知道正确的好方法,妈妈最先表现的都是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的表现先于脑海里对方法的选择。
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暂时性(临时性)的表现一下,心境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如果你学了许多的方法,心境没有改变,遇到事情心境的自然表现会快于你搜索方法的反应。这也就是不少家长都说其实不想在孩子面前发脾气,但是事情来了就控制不住,看育儿专家的书觉得好有道理但是具体自己想要落到实处是难上加难,因为你的心境对你直接的影响要快于你后天对方法的选择。
真正智慧的家长从育儿专家那领会的是理念,并且把育儿专家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内心,融合到自己的心境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那么对心境产生直接影响并具有主导作用的是什么?是心态。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因此相呼应形成什么样的心境。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数计的各种情绪。每一刹那,无数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误判、偏见和无明而产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
情绪从根本上来说是过度看重“自我”的恶果,是痛苦的根源!
“如果你像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
一如本文开始所列举事例中的那个妈妈,当她轻易离开宝宝,错误判断宝宝能全部领会她的指令,她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和认可,所以她离开孩子,然而孩子小并没能完全明白妈妈的意思,孩子出于惊恐看见妈妈如此轻易而迅速的离开,由此产生害怕和不安全感,每个年幼的孩子都有依赖妈妈追寻妈妈的本能,所以孩子在妈妈离开后迅速跟随,然后很快摔倒!这个本来只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判断造成的小失误,如果妈妈能提前觉知到这一切,她的觉知力就能迅速提醒她准确判断。当然她没有,她首
先心痛孩子接着就是恼怒,恼怒一个一岁多的宝宝居然不执行自己的命令,由于偏见或误判(她认为宝宝是因为不听话而没有执行自己的命令)在错误心境的主导下,焦虑、心痛、愤怒相互作用让她完全被恶劣情绪主导,于是她在宝宝面前疯狂,如同一个魔鬼!
心境如同一个人的背景和底色,这个妈妈在疯狂的时候一点没有意识到自己像个魔鬼,因为她在她的背景和底色之上毫无意识,这样的背景和底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我经常能遇到因为孩子的抽动症,因为孩子的症状焦虑的要疯掉的家长,她们痛苦的根源是“症状”,并不是孩子最宝贵最重要的内心,因为过度看重名誉(或者面子),她们痛苦不堪,因为这样一种偏见和无明,她们进入痛苦的执著状态,孩子的症状让她们无法接受,她们不能认同她们有一个“怪异”的孩子,她们无法接受一个人因为紧张(或者兴奋)而有一些肢体上的动作(比如眨眼,扭头,动胳膊等)来表达或释放。她们并不知道这些痛苦的根源完全出自后天的观念,世俗的界定,她们也不知道症状也是对她们内心的一种审判!她们痛苦和焦虑的根源“症状”慢慢会帮助她们形成一段时间内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会像一个发射器随时对着孩子影响孩子,然而家长们不知道,她们多半会困惑的说:“没有啊!我从来没说过什么,没有要求过什么,也不曾强迫过孩子!”。好的心境可以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恶劣的心境同样可以像“无味但是有毒的气体”让人慢慢中毒!
再比如一个非常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因为对孩子成绩的重心作用,成绩这个结果慢慢会指导出家长的心境,由此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拿回家的成绩是令家长满意的,家长就会高兴;如果孩子拿回家的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不高兴!
在无明和偏见的情况下形成的心境会融合成一股力量反过来作用于人,当孩子一有症状,家长的焦虑烦躁不安立刻会发散,由内(心)往外,许多家长告诉我说:“我没表现出来啊!我只是在心里急,怎么又开始眨眼了!”,从行为的形式上家长可能掩饰的比较好没有直白的表现出来,但是心境无法掩饰,心境是无声的语言,就好比那非常看重孩子成绩的家长,当孩子小心的告诉家长没考好时,家长可能会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假装满不在乎的说:“没考好,没关系!”,在心境主导下家长内心的不满会弥撒表现出来,孩子如何能不知道,孩子可能会在心里嘀咕:“大人真虚伪,明明是不满意的却假装说没关系”。
心境的作用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家长的心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声胜有声,家长有什么样的心境就能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心境如果是水,孩子就是那水里的鱼。心境具有弥散性持久性,表情和语言可以暂时伪装,心境无法伪装。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劝告家长别盯着孩子看,别整天数落着孩子,计算着孩子的症状,盯着自己,向自己的内心看,反思自己。水好,是活水,才能养育出健康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