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的症状
轻重程度可相差很大,一般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
1.潜伏期
大多为2~3日或稍久。
2.轻症
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用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开始为频繁的剌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
痰鸣音,
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如感染,常涉及鼻咽及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份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在婴幼儿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大多数发热较高,可持续2~3日至1周左右。
3.重症
除轻症肺炎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等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
4.血象
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内,但在早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严重病例有时也可减低,但中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
5.病程
较轻病例发热时间自1~2日至5~6日不等,较重者高热可达1~2周,偶可长期低热,达数周,由于病灶未清除,须经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肺炎是儿童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尽管现代医学非常发达,它仍是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未
发育完全,呼吸道局部的免疫能力也明显弱于成人,因此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上呼吸感染也很容易引发儿童肺炎,而儿童肺炎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脓胸、肺大疱,还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因此,儿童肺炎相较与成人变化快,更危险,治疗需要更积极些。
静脉用药的优势
大多选择输液是因为经静脉输液药物的吸收率是100%,能够更快更好的发挥药效杀死病菌,而且同时可以补水分、葡萄糖和电解质来弥补儿童肺炎期间因食欲下降导致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
口服药治疗的缺陷
1、药物经胃肠不能完全吸收,吸收后还要经肝脏代谢药效又要损失一部分,最终到血液中可能只有50~80%。
2、一般没有针对耐药菌相同的口服药抗生素剂型,如果孩子是耐药菌感染必须得静脉使用。
3、口服抗生素相较静脉用抗生素种类少,级别低,医生可选择的范围小,如果孩子病情重,这些药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4、服药胃肠反应大,口味不好,患儿依从性差。使用口服药治疗有可能病情得不到控制反而加重,最后还得输液,得不偿失了。
因此,为了避免肺炎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般会酌情采用输液处理。
医生是怎样选择药物的?
引发肺炎的病因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和其他病原体。临床上普通轻症的肺炎大部分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但绝大多数重症肺炎是由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需要抗生素治疗。
肺炎治疗的原则理论上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药物
1、细菌性肺炎:多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耐药的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
2、病毒性肺炎:目前没有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一般是选用中成药制剂、阿糖腺苷、干扰素等。
3、肺炎支原体肺炎:应首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
阿奇霉素等。
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临床经验指导用药
虽然理论上是分病原体治疗,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临床经验指导用药。
由于检测手段有限或是检查结果难以迅速回报,医生是很难完全区分患儿的病原体,甚至最终也无法确定病原菌,因此在最开始的经验治疗中会采用细菌和病毒兼顾的方法,支原体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是否加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如果痰培养出细菌,再根据药敏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抗生素,如果多次痰培养未检出病原菌,现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又不好,医生就只能根据经验更换抗生素了,如果还合并结核菌感染或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就更大了。
因此,肺炎并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疾病,其治疗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出院后是否需要药物巩固?
肺炎好转出院是否需要药物巩固治疗是依照出院当时的情况而定的,如果出院时已经完成了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3天,可以不带药回家巩固,如果出院时并未达到疗程,还有轻微症状,会要带药回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