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苒大夫育儿经(用药原则篇)

苒大夫育儿经(用药原则篇)

2017-06-08 来源:苒大夫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但是,输液的“水”并没有经过脏腑的吸收与气化,而是静脉进入人体,所以,从此来看,就不具备“津液”的性质,不是津液。如果“脾”、“肾”功能好,对于一两次的输液,还是能够直接在“血脉”中气化成“津液”的。

  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多次呼吸道疾病的折磨,例如,发烧、咳嗽甚至哮喘等!这些,如果给与“恰当”的处理,则能每次“打胜仗”!比如护理好,注意衣着加减、多补充维生素、不要进食过度而积食,加上适当的中药调理,往往恢复较快。但是,如果存在“医疗不当”,孩子体质下降,则常被反复感染!

  首先,是输液的问题!

  当孩子发热咳嗽,肺部呼吸音粗糙(急性支气管炎),不少西医医生给的方案会建议输液!甚至有些患者血象并无明显细菌感染的也存在这个问题……有必要吗?没有!因为从西医的论调来看:发烧高了怕惊厥!咳嗽了,可能是肺炎甚至重症肺炎!而家长总是急于把体温降至正常,把咳嗽镇压下来,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是一位7岁患儿在发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输液治疗4天后的血常规结果,白细胞如此低下,不难想到,为何孩子只是发热解除了却还是咳嗽且伴有乏力,在疾病过程中,已是明确的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比率升高),此时我们还需要输注抗生素吗?肯定不能再输注了。

  此患儿家长听取了我的建议,停止了已安排好的第5天液体的输注,服用中药前后共两次(共计4副)乏力咳嗽诸症已愈。

  我们不是讳疾忌医,作为中西医结合医生的我,也并不排斥西医,只是,对于“稚阴稚阳”之体的孩子,我有话要说:

  输液,为什么对人体有损害?

  输液的“液”,是液体,也就是“水”!“水”,在人体中,就是津液代谢,就是“气化”,或者说是“温化”,其与脾、肾、关系最大!肾主水,脾运化水湿在脾、肾、正常的情况之下,这些水液,经过胃肠吸收,脾肾气化,疏布、荣养人体的!

  但是,输液的“水”并没有经过脏腑的吸收与气化,而是静脉进入人体,所以,从此来看,就不具备“津液”的性质,不是津液。如果“脾”、“肾”功能好,对于一两次的输液,还是能够直接在“血脉”中气化成“津液”的。

  但是,如果像前面说的,本来就是先天不足,那肾气与脾胃功能都不健全,那么进来的液体,就是水饮,是阴寒的邪气!接下来,流注到身体各处,导致阳气损伤,脾胃损伤,恶性循环……体质下降,那么肺炎、鼻炎、哮喘,也更容易接踵而来!

  其次,是镇咳和退烧问题!

  “福尔可定口服液”,复方制剂包含有福尔可定,盐酸苯丙烯啶,盐酸伪麻黄碱,愈创木酚甘油醚,海葱流浸液,远志流浸液。大家都知道,福尔可定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盐酸苯丙烯啶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物

  而液是气管、肺泡或肺泡间质因为感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基本等同于中医“痰湿”“痰饮”的概念。肺的纤毛运动排痰是疾病必经的过程,甚至是个好现象,正如中医所言“邪有所去路”。

  试问,不论咳嗽性质,全盘照抄统一化的使用镇咳药,对疾病是否是好事?

  对于退烧药物,也存在同样的误区,发热本是疾病活动阶段的征象,也是正邪交争的过程,却被不少家长认为是选择中药还是西药的关键点,事实上,实在没有必要盲从,因为并非输液吃抗生素就一定能快速退烧,而使用退烧药物把体温恢复,也并非是把疾病治疗痊愈了。尤其对于感冒初期的孩子,中药内服或外用贴穴位或者中药外洗往往能达到良好效果。

  另外,是抗生素的问题!

  我国,是抗生素大国,到医院或者诊所,很多医生开的基本上都有它(这里主要指抗细菌药物),甚至感冒的初始阶段,都会被使用……

  中医认为,抗生素是大苦大寒之品的,寒凉损阳,定伤脾胃,不管是口服还是输液,都是如此!

  按照西医的药理,抗生素的作用在于抑制或者杀灭人体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不管是呼吸道,还是消化道、泌尿道,都有不同程度的血药浓度,所以从某种程度看来,有“好坏均杀”的气势。“广谱抗生素”的概念可见一斑。

  用药过多,过于寒凉,此时,小孩就会有厌食、呕吐、腹泻之类的并发症出现。那么,为了解决这问题,西医又有了“益生菌”……下面就是我一位4岁小朋友患儿感冒咳嗽服用抗生素后,病症没有缓解反而呕吐厌食,先后就诊于“X保健院”的用药,用药实在复杂,孩子咳嗽厌食实在是没有解决,最终还是汤药三天诸症得以明显缓解。试问:系列问题的始作俑者是谁?

  是呼吸道疾病治疗阶段的“不适当”?是抗生素对于某些非细菌性疾病的无能?

  小孩如此,谁之过也?!

  末了,我还是强调,本人并非排斥西医,而是对于孩子的特殊体质性质,在疾病时慎重选择输液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疾病性质不明,感染性质不明的情况下……

  《抗生素三级分级管理制度》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首先选择口服,再是肌注,最后是输注,药物分三个等级,医生也按职称分级有不相同的使用权……然而为何在临床治疗时,在我们的孩子疾病面前,却乱了方寸?

  是儿科特殊性?是家长焦燥状态?还是疾病程度之重?还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