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系列||(2)早产宝宝的辅食怎么吃:行为!
之前写过很多和宝宝喂养相关的内容
早产妈妈们对“吃”的问题真的是非常重视
对于矫正6个月内的宝宝
我们发布了一篇“早产儿的喂养”的系列文
有关于如何给宝宝喂奶,可以参考这个系列
|早产儿的喂养1|早产儿的喂养2-1|早产儿的喂养2-2|早产儿的喂养3|早产儿的喂养4|早产儿的喂养5|早产儿的喂养6|早产儿的喂养7|早产儿的喂养8|早产儿的喂养9|早产儿的喂养10|
除了奶液外,很多妈妈关心何时吃辅食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先阅读下面这篇
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添加辅食?早产儿是否一样呢?
有关于早产儿营养素的添加,可以阅读
维生素A|维生素D|DHA|益生菌|补铁|
本系列,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解
早产宝宝到了辅食阶段应该如何喂养
本系列将分为6篇
原则.行为.制作.营养.监测.规律
早产宝宝的辅食怎么吃(2):行为
系列回顾:《辅食系列||(1)早产宝宝的辅食怎么吃:原则》
以下我们讨论的月龄均为矫正月龄。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了宝宝在添加辅食方面的基本原则。掌握了基本原则后,进食行为也需要特别关注,就是宝宝到底是怎样吃饭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口腔是有敏感期的,出生4.25-6.5个月的婴儿对不同口味的接受度最高,而6.5-11.25个月的婴儿对不同质地食物的接受度较高。所以不同口味、不同质地和不同种类的食物,在适当的时间并且根据婴儿实际发育水平,可以促进他们的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锻炼口腔运动能力,包括舌头的活动,啃咬,咀嚼,吞咽等,并有助于神经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再次调整的难度会比较大。比如一些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由于家长总觉得宝宝太小,从而推迟了孩子辅食添加的时间,并且总怕孩子吞不下稍大的颗粒或稍硬的食物,所以1岁以内长期使用“软饭”来喂宝宝,等过了这个最佳食物体验期后,宝宝的饮食反而会越来越差,大一些的食物块就会引起孩子极度不适,比如引起呕吐等。所以,并不能因为早期出生较小,而推迟辅食的添加时间和不遵从发育规律而随意根据大人想法改变进食方法。
在辅食喂养的初期,一般都使用专用的小勺。宝宝刚开始学习接受小勺喂养时,往往接受度可能不是很高,因为这种进食方式他们还不够适应,应用技巧也不足,比如只会舔而不是整个放嘴里吃,有些敏感的甚至会直接把小勺推开,然后开始将食物吐出。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其实,对于进食行为,我们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吃饭是一个美好的、享受的过程,家长不强迫、不刺激。
解决办法
1:从宝宝4个月开始,家长应在大人吃饭时,将宝宝一起带上餐桌,看大人们如何进食,这个过程会增强宝宝会食物的渴望,并且每天观察大人如何使用筷子、勺子吃饭,也会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平时的玩具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小勺玩具,宝宝熟悉了之后,不会在一开始的进食中对勺子抵触。(越熟悉的物品越不会抵触)
2:当正式到了辅食阶段,一开始吃辅食时,就要养成和大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吃饭的习惯,这一点对未来宝宝形成正确的饮食规律有重要的作用。
3:在辅食添加初期,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米糊放在宝宝一侧嘴角让其吮舔,如果宝宝可以顺利且不抵触,则逐渐将小勺放入口中,通常这个过程不是妈妈塞进口中的,而是将小勺放到嘴边,宝宝自己略微调整姿势主动吃进是最好的。
有些妈妈可能在早期操作的不当,宝宝有所抵触时就直接将小勺塞进口中,这会令孩子有窒息感,从而产生不良的进食体验,以后也越来越会反感吃饭这件事情。所以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真的很重要,吃饭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享受的过程,美味的食物可以给宝宝带来舒适的体验。有心的妈妈可能会在宝宝面前经常舀起食物,闻一闻,尝一尝然后露出满足的神色,宝宝们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当有一天也可以独立进食时,他们会从每天看到大人吃饭的满足感中学习到很多,令其顺利的、自如的开始享受起人生最快乐的吃饭体验。
喂养辅食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尤其是第一次喂辅食的时候。通常都是只给一勺,让其品尝奶液之外的食物口感,一天喂1到2次即可,第二天可以增加一勺,如果宝宝吃的还不错,可以适当增加,但是一定不要太多。一般一周后,宝宝就基本可以吃婴儿小碗中的小半碗食物了。
当宝宝到了8~12月期间时,可以鼓励宝宝开始用手抓住食物自主进食。比如给宝宝一些较大的块状食物,如黄瓜、胡萝卜、馒头、面包、水果块、小鸡腿等,鼓励宝宝不断的自己进食,为下一阶段的使用工具自主进食打好基础。这些内容还会对宝宝产生较好的训练作用,比如手-眼-口的动作协调,触觉、本体觉的提升都有好处。有些家长怕孩子自己用手抓饭会搞到全身脏兮兮,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给宝宝一个小围兜,放心的让宝宝采用“手抓饭”的方法进食,孩子以后会在吃饭问题上越来越顺利。做一个允许孩子“随意吃”的家长,反而你会更轻松。
通常到了1岁以后,宝宝的进食行为已经可以开始采用工具化,比如使用小勺子、小叉子等。学会自己吃饭对宝宝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妈妈们也是一个挑战。只有从一开始就不断地练习,到了2岁左右时,宝宝基本就可以较为熟练的使用小勺子自喂,家长们也会轻松的很多。这里特别提醒家长的是,阻碍孩子完成这些吃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以为孩子不行,并且不给孩子一个较长的练习机会。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会,其实他们可聪明了!
特别要聊一聊一些早产高危的宝宝。对于这类宝宝,通常有两类会让家长在辅食阶段操碎心,一类是口腔及吞咽功能不够好的宝宝;一类是体重很小,一直没有追赶上的宝宝。
第一类宝宝,可以通过做一些口腔脱敏训练或者吞咽功能训练来帮助宝宝。具体的操作可以参考“中早网”的“感觉统合”系列科普《【感觉统合】系列5:宝宝饮食障碍的解决方案》
第二类宝宝,需要结合“中早网”中的“早产儿的喂养”系列中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主要原则还是到了规定的月龄,就必须添加,即便是体重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病例,则需要遵医嘱)。家长切勿因为孩子显得小,就擅自延长辅食初次添加时间,以及过晚的添加颗粒及块状食物。有些家长会认为辅食吃多了,奶液量就会降低,宝宝长得更慢了,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分析很多综合性因素,但如果孩子一直处于发育曲线的10%以下,当奶液减少时,也可根据情况,酌情采用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的方法,增加每顿奶液的能量,保证每天的正常生长。
对于一些具有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粗大/精细)等问题的宝宝们,辅食的喂养过程也需要有些特别的注意,尤其是喂养的姿势调整,需要和您的治疗师或者康复科医生详细沟通,采取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辅助进食。比如坐立位时容易向后打挺的宝宝,可以在屁股下垫高,使身体保持稍微的前倾,并且让其双脚着地,这样有利于宝宝可以稳定一些坐着。家长要明白这些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吃饭去训练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调整来实现吃饭的目的。通过食物的“诱引”,也会激发宝宝双手向中线位的移动,并且通过生理反射的强烈内驱力将食物送入口中,这些过程对宝宝的上肢运动发展、精细运动的发展都是非常好的。再次强调,此类宝宝需要和你的训练师仔细沟通,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吃饭将变得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