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其它疾病 > 【微病例】ADAMTS13基因突变致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微病例】ADAMTS13基因突变致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2017-03-20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患儿男,11岁,5岁起病,表现为发热后出血性皮疹伴血小板减少,不伴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9×109/L,血涂片见裂红细胞,尿常规示尿蛋白。

  【微病例】ADAMTS13基因突变致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正文

  患儿男,11岁,5岁起病,表现为发热后出血性皮疹伴血小板减少,不伴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9×109/L,血涂片见裂红细胞,尿常规示尿蛋白(++~+++),自身抗体阴性,Coomb′s实验阴性,肾功能正常,补体C3、C4、CH50均正常,腹部B超提示:双肾结构欠清,两次骨髓穿刺正常,考虑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治疗予血浆输注,随访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尿常规恢复正常。患儿分别于2012年3月、2014年9月两次发作,均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出血性皮疹伴血小板减少,血常规示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明显减少,尿蛋白(++~+++),肌酐与尿素氮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补体正常,血浆输注效果较好。2014年12月再次发作,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出血性皮疹伴血小板减少,在某大学儿科医院就诊。

  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2008年死于淋巴癌,母亲体健,均无溶血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00/58mmHg(1mmHg=0.133kPa),体重34kg,眼眶及双下肢可见少许散在淡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检查结果: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33×109/L,尿蛋白(++~+++),乳酸脱氢酶(LDH)311U/L(正常值114~240U/L),自身抗体阴性,补体C3、补体C4、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因子H(CFH)均正常,抗人球蛋白(Coomb′s)实验阴性,肾功能正常,骨髓穿刺未见异常,B超示双肾结构欠清。

  治疗与诊断经过:患儿入院后考虑诊断为血栓性微血管病(TMA)、非典型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儿2014年12月进行血浆输注200ml,次日复查血小板151×109/L,血红蛋白115g/L,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和抗ADAMTS13抗体检测。检测结果示:ADAMTS13酶活性为1.2%(正常值40%~130%),ADAMTS13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进一步行TMA相关基因C3、C4、C5、CFH、CFB、CFI、MCP、CFHR1、CFHR3、DGKE、THBD、MMACHC、ADAMTS-13测序,提示患儿ADAMTS13基因存在以下位点突变,c.530A>G(p.Y177C)、c.1226G>A(p.R409Q)、c.1382C>A(p.S461Y),均为错义突变,突变均未在人类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核基因突变(HGMD)数据库报道,亦未见相应文献报道,故为新的突变致病位点,通过Polyphen-2、SIFT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均提示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患儿的母亲进行ADAMTS13基因检测,携带c.530A>G(p.Y177C)位点突变,母亲体健,既往无溶血发作史,患儿父亲死于淋巴癌,未获得其父亲基因结果。ADAMTS13基因检测结果见图1,图2,图3。

  患儿确诊为遗传性TTP,定期输注血浆或者8Y(Ⅷ因子),或在患儿有感染时预防性输注,以避免疾病复发。患儿目前在我院随访2年,一般情况可,血常规、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均正常,肾功能正常,近2年无复发。

  讨论

  TTP为罕见疾病,1924年首次报道,发病率为(4~6)/100万,男女比例为2∶3[1],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症状(五联征),起病急,早期死亡率可达90%,部分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2]。

  TTP与HUS均属于TMA,TTP患者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而HUS主要以肾脏受累为主,二者治疗不同,既往通过临床表现区分TTP与HUS,文献报道约35%的TTP患者无神经系统受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表现为临床五联征[3,4],故临床特征并不能完全区分二者。随着对TT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明确T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为ADAMTS13基因突变或者相应IgG抗体产生,导致ADAMTS13酶活性缺乏(<5%),使得超大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不能被剪切,而超大型vWF多聚体能在血流剪切力作用下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形成微血栓,因此检测患者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对于区分HUS及TTP至关重要[5]。

  TTP分为两种类型,遗传性TTP和继发性TTP,遗传性TTP即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ADAMTS13基因突变引起,当ADAMTS13基因突变时,其编码的ADAMTS13酶活性降低(<5%),使得超大型vWF不能被剪切为vWF,在感染、手术等诱因下,出现微血管溶血性贫血。继发性TTP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ADAMTS13抗体,使得ADAMTS13的酶活性降低(<5%),在感染等诱因下导致TTP的发生,继发性TTP约1/3患者均会出现复发,尤其是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之内[3,6,7]。

  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时,临床应怀疑为HUS或TTP,在使用血浆之前采集患者的血液,行血常规、血涂片、肝肾功、LDH、自身抗体、Coomb′s检查、乙肝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及ADAMTS13活性及ADAMTS13抗体检查,明确是否为TTP。在行相应检查的同时可先给予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确诊为TTP的患儿应行ADAMTS13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为遗传性TTP[8,9]。

  遗传性TTP与继发性TTP的治疗有所不同,遗传性TTP目前主要的治疗为血浆输注、置换,或者使用病毒灭活的含ADAMTS13酶的Ⅷ因子浓缩剂,例如临床上可每10~15天给予患者血浆输注(10~15ml/kg)或者给予人血白蛋白8Y30U/kg输注[10],输注的频率取决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的严重性。继发性TTP首选的治疗为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同时若ADAMTS13活性持续低于5%,抗ADAMTS13抗体浓度持续升高或者持续不下降,应加用免疫抑制剂[11],对于难治性TTP及免疫介导的TTP亦建议给予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TTP患者累及神经系统或者心脏时,死亡率高,建议PEX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12,13]。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