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一小口造成的大麻烦
据报道,10月8日广东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1826例,创今年广东日新增最高纪录;自9月28日,广东已连续11天感染病例数过千例。登革热疫情升温,今天小培医生和大家一起复习登革热科普。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病毒血症,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登革热病毒通过蚊子叮咬在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正常人之间传播。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1.发热:体温可高达40℃,持续3-7天。
2.皮疹:特征性的皮疹是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皮疹一般在病程第3-6天出现。1周后皮疹可转为出血性皮疹。
即典型皮疹:
3.全身疼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疼痛,伴头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4.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常见于牙龈、鼻腔、结膜、皮下。比较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重症病例发生颅内出血可导致死亡。
5.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淋巴结肿大见于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并有触痛;可有肝脏肿大,少数病人有黄疸,60%以上病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脾脏肿大较少见。
医生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同时伴有严重的全身疼痛等症状,尤其是有典型皮疹或者出血倾向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医生在国庆期间曾接诊这样一个病例:爸爸妈妈带宝宝出门郊游,发现宝宝头上被蚊子咬了两个包。于是郊游也不郊游了,一家人心急火燎地赶来医院,问医生,宝宝会不会得登革热?能不能吃药预防?
就诊过程中妈妈一直数落爸爸说,早知道就该取消郊游计划,结果爸爸偏不听,执意要出门,结果弄出这么个大麻烦。
只有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才有可能发病。登革热目前没有药物可以预防。如果仅仅只是发现被蚊子咬了一个包,而没有发热及其他严重症状,不必过于恐慌,照常生活并注意观察即可,为此闹得全家无比紧张就不值得了。
少数病例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发生严重的出血、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胸腹水、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腹痛、黄疸),甚至发生休克、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
因此医生在此提醒大家,千万不能小看蚊子叮咬的这一小口,有时候蚊子的这一小口,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登革热如何传播流行?
前面小培医生已经提到登革热病毒是由蚊子来传播的。但并不是所有蚊子都会传播这种病毒。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俗称花斑蚊。而库蚊,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黑蚊子”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流行广泛,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都是登革热流行区。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登革热,据WHO估计,2014年全球40%的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威胁。登革热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雨季为发病的高峰季节,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登革热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并不会马上发病,而是会有一段潜伏期。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为5-7天。
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小于1岁的婴儿更容易发生内脏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一定要提高警惕。另外第二次感染登革热者、有基础疾病者(消化性溃疡、哮喘、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营养不良者都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登革热该怎样治疗?
登革热是病毒感染,它没有特效药,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口服补液为主。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发展成重症病例的征兆。降温以物理为主,慎用水杨酸类退热药物。
登革热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近1年的免疫力。
登革热如何预防?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经验,控制和消灭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此,医生分享给家长一些防蚊、灭蚊小建议:
1.及时清除家里积水(如花瓶、花盆等),不给伊蚊提供繁殖和生长的场所;
2.使用电蚊拍消灭伊蚊;
3.小婴儿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叮咬,幼儿及成人可以适当使用防蚊产品;
4.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尽量不要去树丛、水边等户外蚊子较多的场所,如果要去尽量给孩子穿上浅色的长袖长裤,使用防蚊产品,减少被伊蚊叮咬的机会;
5.避免与发热、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的病人接触;
6.孩子出现高热、皮疹、全身疼痛或皮肤黏膜出血的表现,应尽快带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