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比“孩子”和“安全”更重要?!
摘要:把药厂生产的疫苗进行编码,编码后这个批次的疫苗的运输方式、运输时的温度、存储时的温度都会统一记录在编码内;
“孩子”和“安全”,是最容易牵动神经的两个词。
疫苗事件同时触及了这两大关键词,于是,Bang,舆论爆了。
小编和所有人一样,在这段时间里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什么是疫苗接种安全,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实现真的疫苗接种安全?
小编认为,疫苗接种安全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
1
产品安全
不仅是出厂安全,还要运输安全、储存安全,直到接种前,疫苗本身都必须是安全的。
2
接种安全
门诊要正规、接种的操作要规范、接种前要做好预检,排查所有禁忌症。
3
种后安全
留观30分钟就是为了确保接种后的安全。但要完全确保种后安全,对于副反应的监测,应该更加完善。
多么希望有一个数据系统,可以记录每一支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政府可以通过它进行严密的数据监控,家长可以通过它确认疫苗的来源,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安全,打消家长对疫苗接种的顾虑了!
具体怎么做呢?小编进行了“合理想象”:
1
把药厂生产的疫苗进行编码,编码后这个批次的疫苗的运输方式、运输时的温度、存储时的温度都会统一记录在编码内;
2
对门诊医生进行编码,编码后医生用了哪个批次的疫苗、给哪个孩子接种过疫苗都可以被记录和查询;
3
对儿童进行编码,编码后这个儿童接种过的疫苗经历了哪些流转,哪里的门诊医生负责等都可以查询。
4
三个编码对应的数据通过某一个平台实现互通,并可查询。
如果做到这4步,
厂商可以知道本批次疫苗的走向、经手的医生、接种过的儿童;
医生可以知道自己使用了疫苗的批次、接种儿童的信息;
儿童家长根据儿童的编号可以知道疫苗的来源、接种医生的信息。
这才是真正的信息透明,可以让疫苗接种的安全实实在在的可查询、可确认。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小编是在痴人说梦吧。
其实,小豆苗早就开始做这件事了。
小豆苗虽然不能给别人编码,但是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接各个数据平台,实现信息互通。
宝妈们现在用小豆苗APP扫描接种编码,就是因为小豆苗和疾控的数据库对接了;进行在线预约、接收提醒还有医生在线答疑,则是因为小豆苗和门诊进行了数据对接。
未来,小豆苗还要努力做到:
让疫苗编码、儿童编码、接种医生编码实现“三码合一”,只要打开APP,就能知道疫苗的来源和其他所有信息;
还要开发接种后的副反应监测功能,让医生远程监测宝宝接种后的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