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哭诉:救救我儿子吧”
新闻回放:面对一直以来都十分乖巧、懂事的孩子,仅仅是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低,就突然变成了一个厌学、逃课,整日留恋网吧的孤僻孩子。27日上午,孩子的母亲立春(化名)找到本报,希望记者能帮忙寻找专家帮帮她17岁的儿子聪文(化名)。
报道刊发之后,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本报先后接到多位心理咨询专家的热心电话,同时一些和立春遇到同样问题的孩子家长也打来热线,希望能寻找专家帮助已经误入歧途的孩子。
孩子还想再玩一阵子
昨日上午,立春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感谢:“你们的报道我看了,真是谢谢你们,你们做得真用心。而且昨天你走之后,虽然他又跟我发了一通火,但最后他也说了,如果一直这样玩下去,今后就什么也不是了。他还是要上学,还要考大学。而且之前对我说的那些狠话,也是他的一时气话。从他的话里,我能感觉到,我儿子还有救。”
听了聪文突然说出这种话,立春很惊讶,“那你要玩到什么时候?”“再过一阵子吧。”聪文说。
立春回忆,连续几天来,聪文像这样和她心平气和地沟通,还是第一次,而这也让立春见到了新的希望。
“看了你们写的报道,特别是心理专家的那一段建议,我反思了一下,聪文出现问题之后,我的一些行为确实存在问题。我打算听专家的建议,暂时把对聪文的关注放一放,把自己的生活重新调整回来,然后再看看孩子的反应。现在聪文还不知道他的事上了报纸,我也没敢告诉他。27日晚上他又去上网了,这次我没拦他,我再给他一点时间吧。”立春说。
还有家长想寻求帮助
在获知立春方面好消息的同时,昨日上午,一名姓张的母亲也给本报打来电话,提出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也遇到了和聪文类似的情况,一家人也在为这件事着急。
“我儿子还没到那个小孩的程度,不过现在家里真的管不住了。你不给他钱,他就去借,要不就翻家长的兜,不过好在现在还没到不去上学的地步。和老师也沟通过了,都没什么好办法。现在做家长难啊,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张女士说。
此后,又先后有几位类似的家长打来电话,提出想和立春交流一下,希望能共同寻找出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
■专家观点
家长应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学会和孩子平等沟通
针对立春和几位家长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做了详细的分析。
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的情况分成了7种类型,包括逃避型、期待型、恐惧型、性早熟型、自身型、沟通障碍型、满足型。其中的逃避型、期待型、性早熟型、恐惧型属于因为外界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自身型、沟通障碍型、满足型属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影响。
以逃避型为例,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在家里争吵、谩骂,使孩子没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最终选择逃避。上课时思考家里父母之间的争吵,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成绩下降学习有压力,再有机会接触到网络,自然就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暂时的避风港。
再说期待型,情况就比较符合聪文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分给孩子压力,经常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思想,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很容易让人崩溃,而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彻底地厌学。之后孩子们就会去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网络世界就是他们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为家长,应该接受孩子“成绩偶尔下降”的情况,不要先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先坐下来和孩子沟通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再加上一些引导,不能强行灌输自己的思想给孩子。
孩子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之外,多数还是因为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家庭、父母的影响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父母要从己做起,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学会和孩子善意、平等地沟通,切忌不要总是指责与要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