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

2014-07-13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提高公众防控禽流感意识,不仅仅是让公众认识到禽流感的危害和严重性,还要了解防控知识,消除他们的误解,避免发生恐慌,科学自觉地参与到防控禽流感的工作中去。对于禽流感,科学家认识的越来越多,这将有利于公众对禽流感保持理性的、科学的态度。

  

          广州市发现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

   提高公众防控禽流感意识,不仅仅是让公众认识到禽流感的危害和严重性,还要了解防控知识,消除他们的误解,避免发生恐慌,科学自觉地参与到防控禽流感的工作中去。对于禽流感,科学家认识的越来越多,这将有利于公众对禽流感保持理性的、科学的态度。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对H5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监测表明,该病毒从动物到人的转移过程是很难发生的,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H5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一旦发生了禽流感疫情、人禽流感病例,政府有责任传递正确的知识,公众也有权利知道真相——让公众知道风险,正确面对禽流感,是使公众理性、自觉地防控禽流感的最好的处方。

  作为公众来说,知道禽流感是严重危害禽类养殖业的传染病,人类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感染发病,恰当地处理病死的家禽、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地避免人感染病毒。

  禽流感对人类健康来说,更大的危害是潜在的、不确定的。一旦禽流感病毒H5N1能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可带来新一轮的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应对大流行,需要政府、各部门团体、公众共同参与,做好广泛的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流感大流行准备与应对计划,才可能有效减少危害。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其他的呼吸道感染不容易鉴别,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通常持续1~7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多在两三天内发展为肺炎,因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尤其是高热不退,病情进展快的时候,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并根据医生意见住院规范治疗。

  目前,广东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如何?会不会发生人禽流感大爆发?

  从全世界范围内看,东南亚地区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但禽流感病毒还不具备人传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病例。短期内不排除再次出现零星病例的可能,但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大范围的暴发可能性不大。

  目前,广东只有广州市一例病例报告。但是,广东是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12月至2、3月份是华南地区禽流感的高危期,我省近期仍是防控禽流感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继续加大防控力度,普及防范知识,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历史上禽流感的发病情况如何?

  1997年前,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仅感染禽类,未感染人。1997年5月,香港在全球首次发现H5N1感染人的病例,随后也相继在我国广东、荷兰分别发现H9N2,H7N7等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

  从2003年至2006年3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共接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土耳其、伊拉克和中国等7个国家报告确诊人感染H5N1病例175人,死亡95人,其中我国发病15人,死亡9人。

  当前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情况如何?病毒毒力是否增加?

  H5N1病毒主要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提高在人间的传播能力:一是“重组”,当人或猪同时感染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两种病毒会发生基因物质交换。重组可产生有足够传播力的大流行病毒,其标志为突然出现迅速传播的大量的人传人的病例。二是渐进的适应性突变过程,在人类连续感染禽流感的过程中,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能力逐渐加强。适应性突变最初表现为有一些人传人证据的少量人间病例聚集,这可能会给世界一些时间采取防御措施。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H5N1的基因不会完全相同,并不表明病毒基因发生了变异。即使病毒基因变异,可能朝毒力弱化或强化方向发展,并不一定都朝着毒力增加的方向变异。对H5N1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该病毒的受体特异性还是禽流感病毒,而不是人流感病毒;基因组完全是禽流感病毒,而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其血凝素重链(HA1)与轻链(HA2)间的连接肽是多个碱性氨基酸,而不是单个碱性氨基酸,因而,禽流感病毒H5N1尚不具备人传人的能力。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流行的H5N1与1997年至2004年初的H5N1毒株相比,基因已有所不同,对实验室感染的老鼠和雪貂更具致命性,而且在外环境的存活时间更长。

  H5N1宿主的范围已扩大,一些过去被认为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哺乳动物也受感染,甚至死亡。病毒在自然宿主(如野生水禽)中的行为可能正在改变。鸭子感染H5N1后,可不发病,但“健康”的携带病毒鸭同样能将病毒传给禽类、人类,对人类的危险潜在更大。

  当前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使用禽流感疫苗是否已不能有效预防禽鸟类感染发病?

  前面说过,不同地区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确实有所不同,目前的病毒基因也不同于以前。但仍是禽流感病毒,没有发生大的变异。农业部门专家研究,目前使用的禽流感H5N1疫苗仍能有效预防禽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之前我国发生禽流感疫情暴发的地区多是免疫工作不够落实、不够到位的地区。预防禽间发生禽流感疫情,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仍是推广100%的鸡免疫接种。

  禽流感病毒从禽类传给人容易吗?

  答案是否定的。

  至今为止,禽流感病毒并未从禽类传给人类。2003年以来,有过百人感染禽流感,但相对于大量禽只感染以及众多的人类接触机会,特别是在那些在后院饲养家禽普遍的地区,人类的感染的数量还是非常低的。

  人类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病毒的?

  目前认为直接接触染疫的禽类或接触受其排泄物污染的物体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

  至今,大部分人类病例发生在乡村或城市周围,那里的住户大都散养着少量家禽,家禽可随处走动,有时进屋,有时进入儿童玩耍的户外场所。由于染疫的禽类可通过粪便排放大量的病毒,在这种环境下,人接触有病毒的排泄物和/或污染的外环境的机会很大。而且,在亚洲有许多家庭靠饲养家禽为生及自家吃用,当家禽出现病征时,多数家庭就将它们出售或宰杀食用,这种习惯很难改变。在屠宰、拔毛、烹饪家禽的过程中极易感染禽流感。

  此外,实验室生物安全也十分重要,要严防实验室泄露引起的感染事件。

  进食禽类及其制品安全吗?

  进食禽类及其制品是安全的。但在目前有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应遵循必要的预防措施。在未受感染的地区,禽类及其制品可如往常一样处理和进食(要遵循良好的卫生制作和适当烹饪),无需担心感染H5N1病毒。

  禽流感不会通过煮熟的食品传播。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人通过进食煮熟的禽肉或禽类制品而感染禽流感,即使这些食品已被H5N1病毒感染。有些媒体报道,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是因为食用病死鸡,其实,深入调查发现,并不是说他仅仅食用了煮熟的鸡鸭而发病,他除了食用外,更重要的是他直接接触染疫的禽类或接触受其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而感染的。

  在有禽流感疫情的地区,禽类与禽类制品只要经适当加工及煮熟后食用也是安全的。H5N1对热敏感,用通常的烹调温度(食物各部分加热到70°C)即可杀死H5N1病毒。进食者必须确保禽类食品各部分已完全熟透(没有粉红色部分),鸡蛋也一样要煮熟(蛋黄不流动)。

  应该强调的是要防止交叉污染。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生禽和生禽类制品的汁液不能接触或混到生吃的食品上。在处理生禽肉或生的禽类制品时,配制人员应彻底地洗手以及对接触过禽类制品的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用肥皂和热水就可做到这一点。

  在禽类禽流感暴发的地区,生鸡蛋未经加热处理,不能食用。

  即使是没有禽类禽流感的地区,鸡、鸡蛋也要煮透后再吃。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可减少发生沙门氏菌等食物中毒。

  禽流感病毒会人传人吗?

  至今,尚没有发现禽流感H5N1病毒能人传人的确切证据。但没有人能预计,今后禽流感病毒H5N1一定会或者一定不会人传人。

  越南等地已出现少数的聚集性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极个别的救治禽流感病人的医护人员感染发病,这只能说开始出现人传人的迹象。这种情况,发病可能是因共同暴露在相同的动物或同样的环境或者通过另外的从禽类感染的途径而发病,难以判断是否人传人的情况已发生。即使是人传人,也只是非常局限和罕见的,表明禽流感传播需与患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不能作为大流行的预警。

  对待禽流感应持什么态度?当前应该怎么做?

  禽流感对于动物以及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其潜在的可能引起人类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威胁不容忽视。然而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尚没有确凿证据表明H5N1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且禽流感病毒从禽类传给人的能力也较弱。对于政府和公众而言,既要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做好应对准备,又保持理性面对禽流感和流感,不必恐慌。

  针对禽流感,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专业部门共同努力,应该做的事情:

  (1)预防控制禽流感在禽类中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从“源头”做起,这也是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的关键所在:推广禽流感疫苗接种,尤其是农村、散养户;加强禽流感监测,包括禽类、候鸟类的监测,预防野禽-候鸟-家禽的病毒循环;推广卫生养殖;加强动物市场管理,建议在城市实行集中屠宰、“休市日”制度;及时严格控制禽类禽流感疫情,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要及时采取“消毒+捕杀+免疫”措施,并公布疫情,让公众自觉参与防控禽流感工作。

  (2)预防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接触感染的禽鸟或者由于实验室泄露,人都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因此,除要预防人从动物等外环境感染病毒外,也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3)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既要加强动物的监测,也要加强人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早发现疫情。发生人禽流感个案时,积极隔离治疗病人,降低病死率;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药物预防。此外,一旦发生疫情,加强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十分重要。

  (4)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包括人力储备、技术储备和物资储备。其主要目的:一是延迟或避免流感大流行,减缓流感大流行的传播速度;二是通过监测、及时预警,包括对流感的大流行的预警;三是动用一切资源,在流感大流行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疾病和死亡。

  (5)做好宣传教育,使公众正确认识流感以及大流行期间如何应对。

  (6)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沟通。

  (7)科学防治,最大程度地降低禽流感、流感大流行对政治、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预防感染禽流感,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如何做?

  禽鸟类相关从业人员包括养鸡场人员、农贸市场销售、屠宰、洗切人员等与禽鸟类密切接触人员。这类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既能防止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也能防止病毒扩散感染其他人。

  禽鸟类相关从业人员,可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患普通流感的可能性。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操作时带口罩,尽量避免接触禽鸟类排泄物,接触禽畜和禽畜粪便后切记彻底洗净双手;保持禽鸟类相关场所的清洁,确保排水道去水顺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于清理的地毯;相关场所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禽流感非常重要,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每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发热呼吸道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实习编辑陈高银)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