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生命不息,报效祖国之心不止—纪念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家李河民

生命不息,报效祖国之心不止—纪念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家李河民

2018-07-16 来源:中国病毒学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李河民教授积极追踪国际疫苗产业的动向,认为解决中国乙肝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疫苗成本,组织开展了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研制和评价。目前国内已有两家企业生产该种疫苗。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已控制的许多传染病卷土重来。一系列新传染病相继被发现,已使人们认识到,尽管已经处于上风,但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将永无止境。这样一群科学家在引领着人们与病毒斗争着。为纪念我国老一辈病毒学家在病毒病控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传承好他们的科学精神,本微信号近期将持续推出《大家》专栏,介绍老一辈病毒学家的卓越贡献,今天带来著名病毒学家李河民研究员的介绍。也诚挚欢迎各位朋友提供相关资料,请发送至sibp_yinyuan@163.com。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台湾省高雄县人,194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东京医科大学);1955年毕业于苏联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获得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检所)病毒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顾问;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肝炎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兼北京市台联会长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总编等职,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卫生系统模范称号。
 
一、早年受家庭影响,积极投身革命
 
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受其大哥影响(共产党员,台湾地下党,解放前夕在台湾被国民党杀害),追求革命,毅然回国,经北平地下党介绍,投身于抗日运动和解放战争。发挥自己医学专业知识的优势为人民军队服务。在此期间历任解放军白大附院医师,晋察冀军区医院医师,晋察冀军区柏华药厂技师,华北军区华北防疫处技师,北京军管会卫生部联络员。

二、留苏学习,奠定终生的研究方向
 
解放后李河民教授任卫生部中央防疫总队大队长。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我国向前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与此前不同历史阶段派出留学生的目的不同,此次派遣留学生是作为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前苏联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在1951年仅派出留苏学生375名,通过严格选拔以及留学生考试,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1951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前苏联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留学,在此期间他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困难,刻苦学习,钻研细胞培养技术,致力于病毒变异研究,为此后毕生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基础。于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

三、数十年如一日,研制乙脑减毒活疫苗
 
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群中乙脑流行严重,国家提出研发疫苗控制疫情的要求,自1956年开始,李河民教授和俞永新教授等中检所同事一起,开展了历时长达30多年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研制经历。经过比对筛选,于1967年获得一株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SA5-3株)。经批准后先在他们研究人员自身和其5~6岁的孩子中接种,结果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其后开始在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1970年成立全国协作组,进行疫苗接种反应和保护效果的观察,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提高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人员采用乳鼠皮下连续传代的方法,挑取蚀斑,于1981年筛选出一株高度减毒、免疫原性良好、不易返祖、稳定性好的弱毒株SA14-14-2株。1988年乙脑减毒活疫苗上市,至今已免疫数亿儿童。1989年获卫生部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脑减毒活疫苗通过WHO预认证,2014年进入联合国机构采购清单。
 
四、研制及评价乙肝疫苗,为我国控制乙肝流行做出巨大贡献
 
1、研制和评价血源乙肝疫苗,为遏制我国乙肝流行做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研究发现,我国人群中乙肝流行严重,研发乙肝疫苗控制我国乙肝流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卫生问题。李河民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即在中检所筹建了肝炎研究实验室,开展了肝炎流行病学普查,为制定我国乙肝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研究工作得到了WHO的认可,肝炎室被WHO认定为“WHO中国国家肝炎研究中心”,李河民教授为该中心的主任,WHO给研究中心提供30万美元和多批次Abbott试剂等资助。在此期间他也积极主导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交流,提升了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的技术能力。李河民教授提出研发疫苗必须先行研制试剂,他负责了“甲、乙肝系列标准化诊断试剂研制”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组织科研和生产单位实施,指导逐步研制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国家试剂质量控制参考品,为建立并完善我国病毒性肝炎检测试剂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研制成功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的基础上,李河民教授参与组织协调乙肝疫苗的研发和评价工作,1985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检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了乙肝血源疫苗,该疫苗为控制我国乙肝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评价不同种类乙肝疫苗,为卫生部决策引进Merck公司的酿酒酵母疫苗提供依据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已大量应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如美国Merck公司和GSK公司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等。在世界范围重组乙肝疫苗已逐步取代血源乙肝疫苗,我国面临乙肝疫苗的更新换代的需求。乙肝疫苗抗原主要来自酵母和CHO细胞两个表达系统,当时在我国乙肝重组疫苗的开发、引进、大量生产以及应用等方面均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的支持下,李河民教授指导开展了对不同种类乙肝疫苗抗原蛋白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抗原表位有所不同,与免疫原性有关。糖基化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可增强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持久性,但细胞免疫活性降低。研究人员通过严格规范试验条件,应用多批次疫苗,选择母亲HBeAg高滴度水平的900余例新生儿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判断疫苗保护率,得到我国酵母疫苗新生儿保护率高和CHO疫苗抗体应答较好的免疫效果,结合2000余例儿童和成人抗体水平观察,总结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解释了不同种类疫苗在人体免疫效果的差别,建立了乙肝疫苗考核的系统性方法,即以BALB/c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测定为基础,结合母婴传播阻断、小学生和成人抗体应答综合判断分析。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我国引进Merck工艺酵母疫苗生产线提供了决策依据,推动了重组疫苗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完成了由血源疫苗到重组疫苗的更新换代,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为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我国乙肝疫苗生产、应用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在我国大量推广了以酵母疫苗为主的重组乙肝疫苗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儿童组乙肝病毒的携带率。该项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与时俱进,开展新一代乙肝疫苗的研制和评价
 
20世纪90年代末,汉逊酵母表达技术制备疫苗获得成功,该表达系统具有高表达量、低成本以及易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李河民教授积极追踪国际疫苗产业的动向,认为解决中国乙肝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疫苗成本,组织开展了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研制和评价。目前国内已有两家企业生产该种疫苗。

五、以人民健康为己任,毕生追求创新,为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河民教授的一生,经历了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日本殖民统治,经受了亲人被国民党杀害的伤痛,感受过文革时期被迫害入狱的绝望,干校下放劳动等窘境,忍受着家人隔海相望半个多世纪的乡愁,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爱国的初心,即他的座右铭“生命不息,报效祖国之心不止”。李河民教授始终以国家的需要、以人民的健康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在我国乙脑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兽用狂犬病疫苗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前瞻性、针对性的提出研究的目标,为疫苗研制成功并极大降低我国人群中严重传染病流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河民教授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待科研能做到始终与时俱进。他时常叮嘱身旁的工作人员:“自主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科研带头人应风格高尚,善于合作,具有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他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多人为我国及美国的病毒学和生物制品学的知名专家,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省部级奖多次,在年逾90高龄时他仍心系我国生物制品创新和发展,积极提出药品监管的新理念。
 
李河民教授作为《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的总编、名誉总编,认真审阅稿件,严格把关稿件质量,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的一生,爱党、爱国,以人民健康为己任、不断创新,实现了“生命不息,报效祖国之心不止”的座右铭。转眼李河民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我们身旁。我们要缅怀前辈、继承其遗志和精神,为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