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种类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与过敏皮炎的区别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与过敏皮炎的区别

2017-07-02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危害性极大,我们只有了解了手足口病具有哪些传播途径,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那么手足口病的具体传播途径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早预防。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与过敏皮炎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出现手足口病患者的特征都是浑身起红疙瘩,但是很多人会以为是皮肤过敏,专家提醒,相当于其他传染病来说,该病的总体情况不是很严重,不过还是需要相关的预防措施,接下来的内容为大家讲解手足口病与皮肤过敏的区别。

  “在手足口病的发病初期,常会出现皮肤红肿、身体微热等与过敏性皮炎相似的症状,一些家长容易误解病情。一般来说,在手足口病感染之初,常会伴有咳嗽发热、流涕流口水等症状。同时,口腔里的水疱极易破溃形成糜烂面,皮肤上露出红色的小丘疹,顶部还易出现水疱。但与过敏性皮炎明显不同的是,小丘疹一般出现在手、足、口、臀四大部位,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而且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此外,中后期患者的发热程度可能还会加剧。家长最好定时给患儿测量体温和脉搏,如果高烧不退,则应立即送医院。

  学龄前儿童易感染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三类,而手足口病并未被纳入法定传染病的行列。因此,许多人认为它不是传染病。

  辨别一种病是不是传染病,要看三方面:有无病原体、能否在人群中传播、是否存在易感人群。事实上,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其中3岁以下孩子的发病率最高。病毒一般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因此,从患儿的唾沫、玩耍的积木到进食的餐具,病毒无处不在,且极易通过空气大范围传染。由于该病患者病情一般较轻,可在一至二周内自愈,成人大多免疫力较强,感染机率不高,故未列入法定传染病的范围。但对于抵抗力较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的防备之心不可放松。

  患儿明确需要隔离

  提及传染病,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要不要隔离?”“可不可以上学校?”专家明确表示:确诊后,要隔离。

  在医学上,手足口病的观察期为7天。也就是说,孩子得的究竟是不是手足口病可以在两至七天内得到确诊。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家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皮疹消退,水疱、溃疡结痂,以免引起同龄人之间大范围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