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精选文章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 五脏六腑功能是什么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详解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里的一味方剂,在生活中很常见。现在也有六味地黄丸的中成药。那么六味地黄丸有什么样的功效呢?又有哪些人群是不适合使用的呢?下面健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六味地黄丸的知识。

最新发布
2014-06-26

《瘟疫论》—我国最早的传染病专著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2014-06-26

《秘传眼科龙术论》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

早在殷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324—1266年)的甲骨文中就有“疾目”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眼病史料的最早文字记录。先秦古书《山海经》已载有治疗眼病的数种药物。

2014-06-26

近代名医--魏舒和

魏舒和,字长熙,河北省蔚县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5年。祖上业医,少时随伯父学医,青年时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后继续随伯父在太原行医,并得到太原名医沈佩琦的指点,约28岁在太原挂牌应诊。

标签: 近代名医 魏舒和 
2014-06-26

近代名医--王仆诚

王仆诚,原名联福,男,汉族,生于1877年,卒于1961年,四川省江县人。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以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王小儿”。精通儿科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小儿传染病及肠胃病有独到之处。

标签: 近代名医 王仆诚 
2014-06-26

近代名医--杜自明

杜自明,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生于1877年,卒于1961年。自幼随父习武,宗少林派武术,18岁从军。其疗伤手法和伤科秘方,均得自家传。1902年正式挂牌行医。

标签: 近代名医 杜自明 
2014-06-26

近代名医--梁保和

梁氏认为中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治病务求实效,应博采古今诸家之长。他认为治病不能见证治证,应从病因病症中求治法,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具体的治疗实践中。

标签: 近代名医 梁保和 
2014-06-26

近代名医--韩一斋

韩一斋,名善长,晚号梦新,北京人。生于1874年,卒于1953年,享年79岁。韩氏少年考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并拜太医院院判李子余为师。4年后毕业,供职于太医院,任恩粮。

标签: 近代名医 韩一斋 
2014-06-25

《敖氏伤寒金镜录》世界最早舌诊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书成以后,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广为流行,以至现在已看不到原来的版本了。好在当时有个叫杜清碧的人,发现了这本书以后,自己动手绘了24幅舌象图,与原书12幅合为36幅,于公元1341年印刷出版。但由于印数不多,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人也没有几个。

2014-06-25

中医经典: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是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医典》,比它要晚70O多年。该书的作者张仲景,名机,是汉代的名医,南阳郡人,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2014-06-25

《卫生宝鉴》的针灸学术特色博录

元代医学家罗天益,字谦甫(约公元1216~1297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幼承父训。俾志学于诗书,长值危时,遂苟生于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