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 小细节马虎不了
用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罐子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常说的3碗水煎成1碗不太准确。因为火候有大小,碗也有大小,弄不好水量不是多就是少了。
秋葵的功效与作用
喝中药后不能立刻吃柿子。因为柿子的性质比较寒凉,另外,它还含有大量的鞣酸,会与中药中的金属成分结合成机体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可能会改变药性或者降低药效。
最近有很多喝中药的朋友都反应,自己自从喝中药后,就会有尿黄的状况出现,难免会担心这是否会给身体造成伤害。究竟,为什么在喝中药后会出现尿黄的状况呢?接下来,我们就让中医专家从煎药服药的角度,为你解读喝中药尿黄的原因。
用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头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超过药罐子2-3厘米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减。常说的3碗水煎成1碗不太准确。因为火候有大小,碗也有大小,弄不好水量不是多就是少了。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崇勇介绍,煎药前要用冷水浸泡药物,时间大约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这样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
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
不同的药煎法大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于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这类药物性轻扬发散,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长时间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挥发殆尽。
喝中药有讲究,同样煎中药也有讲究。我们知道,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那么,在头煎和二煎中药方面,两次煎中药的药液量应该多少为宜呢?
一包包中药带回家,可不能一“煮”了事,煎药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治病的疗效。那么,在家如何煎中药又不影响疗效呢?那就要细心再细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煎中药的5个注意事项吧!
汤剂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中药的煎法历来都很讲究,如明朝李时珍说:“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
对于中药煎得的汤液,虽然古代医家尚不知哪些化合物可能产生水中难溶解的物质,或者说尚不明了共煎中可能产生沉淀物的道理,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已注意到,不能轻易除去所产生的沉淀物,所采取的办法,其中就有药液过滤。目的就是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供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