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生活 > 中医养生 > 口苦 咽干 目眩 这是典型的少阳病啊

口苦 咽干 目眩 这是典型的少阳病啊

2018-09-08 来源:中医出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少阳病除口苦、咽干、目眩外,其主证尚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其致病因素与发病机理,则是外邪侵入少阳,正邪相争,少阳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之故,故本条少阳病提纲,应与原文第96条所述主证合参,较为全面。

有些朋友的少阳病症状十分明显,比如口苦、咽干、目眩等。有着这么典型的症状,当然要来学习一下《伤寒论》少阳证条文。

1.少阳病提纲

《伤寒论》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提要】

少阳病提纲。

【释义】

病入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故见口苦、咽干。手足少阳经脉起讫于目锐眦,且胆与肝合,肝开窍于目,邪热循经上干空窍,故头目昏眩。

少阳病除口苦、咽干、目眩外,其主证尚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其致病因素与发病机理,则是外邪侵入少阳,正邪相争,少阳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之故,故本条少阳病提纲,应与原文第96条所述主证合参,较为全面。

【张锡纯论】

阳明之热已入腑者,不他传矣。若犹在经,而未入于腑者,仍可传于少阳。而少阳确实之部位,又须详为辨析也。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少阳也。少阳外与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是以少阳有病而寒热往来也。由此而论,则传经之次第,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而《内经》竟谓“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者何也?盖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膜有连于太阳者,皮肤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连于阳明者,肥肉瘦肉间之膜也,此为手少阳经以三焦为腑者也(三焦亦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又两胁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为足少阳之膜,以胆为腑者也。由此知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手少阳也;传经在阳明之后者,足少阳也。太阳传阳明原自手少阳经过,而《伤寒论》未言及者,以其重足经不重手经也。

总之,手、足少阳之膜原相联络,即手、足少阳之气化原相贯通,是以《内经》谓少阳为游部(游部者,谓其中气化自手经至足经,自足经至手经,游行无定也),更由此知所谓与太阳相并者,为手少阳腠理之膜也,与阳明相并者,为足少阳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并也。能明乎此,则可与论少阳篇之病矣。唐容川曰:少阳是三焦,肾系命门之中,水中之阳,故曰少阳。从肾系达肝系而与胆通,水中之阳上生肝木,是为春生之阳,故曰少阳。寄于肝,胆秉风化而生火,故又为风火之主。若少阳三焦与胆皆不病,则风火清畅,生阳条达,人自不知不觉也。设病少阳胆木之火,则火从膜中上入胃口,而为口苦、咽干。设病少阳胆木之风,则风从膜中上走空窍,入目系合肝脉,肝脉贯脑入目,胆经与之合,则风火相煽而发目眩。眩者旋转不定,如春夏之旋风,乃风中有郁火之气也。此少阳胆经自致之病,仲景以此提纲,既见胆中风火之气化,又见三焦膜膈之道路,凡少阳与各经相通之理,欲人从此会通之矣。

2.论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节载太阳篇)。

【提要】

少阳病的证治。

【释义】

伤寒或中风,约经过五六日,出现往来寒热之证,是病邪已入少阳。因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相争,正盛邪热,邪盛则寒,寒热交替出现。所以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热型。往来寒热,既与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有异,亦与疟疾之寒热间日或一日一作、发有定时者自有区别。更与阳明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不同。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胆火内郁则心烦,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皆属少阳病主证。治法当用和解,主用小柴胡汤以治之。

至于少阳或然证,如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则烦而不呕;邪热伤津则口渴;肝胆气郁,横逆犯脾,故腹中痛;胁下痞硬较胸胁苦满证情为重,或兼水饮蓄结所致。少阳统辖胆与三焦,三焦为决渎之官,乃水气通行之道路。邪入少阳,影响三焦水分的通调,如水饮停于心下,为心下悸;若兼水停心下,膀胱气化失常,则为小便不利;或寒饮射肺则为咳;至于不渴、身有微热,是里和而表证未解。凡此均属少阳病或然证。治法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治之。

【张锡纯论】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张令韶曰:太阳之气,不能由胸出入,逆于胸胁之间,内干,动于脏气,当借少阳之枢转而外出也。柴胡二月生苗,感一阳初生之气,香气直达云霄,又禀太阳之气,故能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半夏生当夏半,感一阴之气而生,启阴气之上升者也。黄芩气味苦寒,外实而内空腐,能解形身之外热。甘草、人参、大枣,助中焦之脾土,由中而达外。生姜所以发散宣通者也。此从内达外之方也,原本列于太阳,以无论伤寒、中风,至五六日之间,经气一周,又当来复于太阳,往来寒热为少阳之枢象,此能达太阳之气从枢以外出,非解少阳也。各家俱移入少阳篇,到底是后人识见浅处。

又曰:太阳之气,不能从胸出入,逆于胸胁之间,虽不干动在内有形之脏真,而亦干动在外无形之脏气。然见一脏之证,不复更见他脏,故有七“或证”也。胸中烦者,邪气内侵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呕者,胃中和而不虚,故去人参之补,加瓜蒌实之苦寒,导火热以下降也。渴者,阳明燥金气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参以生津,加瓜蒌根引阴液以上升也。

腹中痛者,邪干中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以通脾络也。胁下痞硬者,厥阴肝气不舒,故加牡蛎之纯牡能破肝之牝脏,其味咸能软坚,兼除胁下之痞,去大枣之甘缓,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肾气上乘而积水在下,故去黄芩,恐苦寒以伤君火,加茯苓保心气,以制水邪也。不渴而外有微热者,其病仍在太阳,故不必用生液之人参,宜加解外之桂枝,复取微汗也。咳者伤肺,肺气上逆,故加干姜之热以温肺,五味之敛以降逆。凡咳皆去人参,长沙之秘旨,既有干姜之温,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敛,不用大枣之缓也。

或问:传经之次第,自太阳传阳明,因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肌肉,皮肤之内即肌肉也,至阳明传少阳,亦显有道路可指者乎?

答曰:善哉问也,欲求医学进步,原当如此研究也。子知阳明主肌肉,亦知少阳主膜乎?肌肉之中有膜,肌肉之底面亦为膜,即人身躯壳里边腔上之肉皮也。阳明之邪入腑者,不复传矣,其不入腑而传者,由肌肉之浅处以深传不已,必能达于底面之膜,此膜原足少阳主之也。邪传至此,因其膜多与肉紧贴无隙存留,遂皆聚于两胁板油之中,此乃足少阳之大都会,油质原来松缓,膜与肉相离又绰有余地,是以可容邪伏藏也,此阳明传少阳,显然可指之道路也。至《内经》谓“少阳为枢”者(《内经》谓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为枢),乃自下上升之枢,即由内转外之枢也。盖板油之膜,原上与膈膜相连,外邪至此,不能透膜而出,遂缘板油之膜上升至膈,直欲透膈膜而上出,是以少阳之病多数喜呕也,此乃病机之上越也。故方中重用柴胡,正所以助少阳之枢转以引邪外出也。犹恐其枢转之力或弱,故又助以人参,以厚其上升之力,则少阳之邪直能随少阳之气透膈上出矣。用半夏者,因其生当夏半,能通阴阳和表里,且以病本喜呕,而又升以柴胡助以人参,少阳虽能上升,恐胃气亦因之上逆,则欲呕之证仍难愈,用半夏协同甘草、姜、枣降胃兼以和胃也。用黄芩者,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躯壳之热,且亦以解人参之偏热也。

小柴胡汤证,原忌发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减柴胡发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达也。乃太阳篇一百零三节,服小柴胡汤后,竟有发热汗出之文,读《伤寒论》者,恒至此而生疑,注疏家亦未见有详申其义者,今试录其原文细研究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