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医生职业和中药行业
的习俗
写在前面:
医生是社会中重要的职业,中药行业也是具有特殊地位的行当。无论从物质生活方面,还是从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而言,医、药两者都有各自的风俗。这是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民俗学的范畴,是民俗与医药文化糅为一体的,是两门学科的交叉“结合部”。
坐堂
中医出诊有个雅名叫坐堂,这是因为过去的中医常常会在药店出诊给百姓看病,而中医诊所和药店的命名有一个习俗,就是多以“堂”来命名,如“国医堂”“同仁堂”等。
这要追溯到东汉名医张仲景时代。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时候,疫疠流行,张仲景体恤百姓疾苦,每逢初一、十五便打开衙门,在办公的大堂上为百姓诊病。
此后张仲景“坐堂行医”便传为佳话。后人纷纷效仿,把药店、诊所起名为“某某堂”,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店就有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天津的“达仁堂”等。现代中医药行业依然保持了这个传统,所以在药店行医就叫“坐堂医”,医生出诊也就有了“坐堂”的名称了。
葫芦
“悬壶”是挂牌行医的代名词,葫芦是最典型的物化民俗。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
东汉时有方士费长房,“曾为市掾。相传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街头,市罢跳入壶中,他人未见发现,唯长房睹见。后得此翁之术,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后世每以‘悬壶’喻行医。”
葫芦是中医职业的象征。俗话常说:“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葫芦也和卖药行业相关,如果深入一步考查,葫芦这一物化民俗有着中华民族文化深邃的底蕴。
推溯历史,葫芦还是我国各族流行的最早的神话。按照汉族创世神话的说法:在神的时代,由于纷争导致一场大洪水,把神们都淹死了。这时,从洪水中飘来了一只大葫芦,玄黄老祖把葫芦捞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对少男少女。于是,他把兄妹命名为“龙氏”。龙族便由此兴旺起来,人类也由此兴旺起来。葫芦很可能曾是始祖们渡过大洪水劫难的救星(据记载有“瓜瓠长丈余”,大“三尺围”,可“浮于江湖”)。
有人认为:“葫芦是我国最早的氏族图腾。”因为葫芦是人类最早用来盛酒水、放种子的器皿,剖葫芦而成瓢,是舀水工具,可见葫芦是先民们生活和生产的一种必需品,部落的人们往往把它奉为图腾。
《后汉书·方技传》记载道家费长房与仙翁在灵葫芦中对酌,结合中医对“悬壶”一词来源的解释,似乎是从道家传说衍化而来。但是,医界关于“悬壶”的民俗,也不限于出此一说,从物化民俗葫芦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串铃
走方郎中游走于乡间为人治病,手持一个串铃,以铃响声招呼病家。所以游走行医的民间医生,也称为“铃医”。
串铃是其物化民俗特征。串铃也叫虎撑,相传是孙思邈给一个老虎拔除卡在喉咙里的骨头时,放在老虎嘴里以防止老虎咬伤用的。
后来游方郎中一方面用串铃招徕患者,一方面告示自己医德医术师从孙思邈,可以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串铃作为行医人的标志,其使用也是有规则的。
刚出道不久的医生只能在胸前摇铃;与肩平齐摇动则说明行医经验丰富,医术不错;高过头顶摇铃说明有独到绝活,医术高明。当然还有一条规矩,就是行至药铺前不能摇铃,因为药铺一般都悬挂孙思邈画像,在祖师门前摇铃为不敬。
药店幌子
药店幌子,是一种以实物模型为征象的药业坐商标记。旧社会药店按一般习惯,悬挂木制或铜制大块膏药串联模型,以膏药泛指丸、散、膏、丹及中药饮片。
幌子上经常会看到双鱼、葫芦、串铃等装饰。串铃和葫芦是中医中药的符号,古时候人们看到有悬挂葫芦的店铺就知道这是卖药的地方。双鱼则暗指太极中的阴阳鱼,喻指中医追求“阴平阳秘”“阴阳协调”的阴阳理论。
同时,“鱼”和“愈”谐音,中国人有以谐音取义的习俗,所以用鱼的图形喻示着疾病康复痊愈;鱼儿的双眼常睁不闭,比喻药铺也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旧时习俗除挂幌外,门前题上“道地药材”“遵古炮炙”,表明是老字号。“市隐韩康”“韩康遗风”等匾额,则隐含着一则药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言无二价的医德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