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又称引药,是中药方剂配伍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常不在主方中开列,加之味少量轻,易被人们忽视。
清代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药为引使,则下通病所。”
吴瑭《医医病书》亦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
张睿《医学阶梯》又云:“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
由此可见,药引在处方用药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何谓药引
宋代以前,大多药引列于方剂诸药之末尾,少数在服法中开具。如《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入一杯酒”、“米一升”、“以蜜和”等;《伤寒论》瓜蒂散“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千金要方》艾叶汤中也有“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等。
宋代以后,药引一般均在煮服法中开列。如《和剂局方》平胃散中“入姜二片,大枣二枚”;皂角丸中“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痰实咳嗽用蛤粉、齑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下;语涩涎盛用荆芥汤下;偏正头痛夹脑风用薄荷汤下”。《圣济总录》厚朴丸中“煎陈橘皮、木香、生姜汤下”;瓜蒌汤中“水一盏,蜜半匙,煎至七分”等。
可见,药引是指在汤、丸、散、丹等剂型配伍中,对入丸、散、丹或煎汤冲服的一至三味药物。
药引的作用
宋代汤尹才《伤寒辨惑论》云:“用药煎煮,或用姜葱,取其发散;或用枣,盖枣能和百药之力。”
清代张介石《资蒙医经》云:“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引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和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心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注;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医学阶梯》云:“……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
上述既说明药引的作用,又说明药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桂枝汤中若去其生姜、大枣使药不用,就不能发挥调和营卫的作用。逍遥散中若废弃薄荷不用,那么它的疏肝解郁作用就相对逊色。
《千金要方》五补汤后列“口干先煮竹叶一把”,说明了竹叶清热生津止渴之效确凿。
再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大乌头煎中的白蜜,它们消除剧毒药品的毒副作用,就更是举足轻重了。
即使常被人们忽视的盐汤、醋水、酒,童便等,也都是增强疗效不可缺少的辅料。
药引的基本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作为引经药,即引经报使。
按张洁古《珍珠囊药性赋》所云:“从经络分,手少阴心经有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有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有独活、知母、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有羌活;手太阴肺经有桔梗、葱白、升麻、白芷;手阳明大肠经有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有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有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经有柴胡、青皮;足厥阴肝经有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以上所述涉及21味药,其中升麻和柴胡、白芷,为四经或三经的引经药。
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载药上升之桔梗、引药上行之桑枝、引血下行之牛膝,分别用以治咽喉病、上肢病和下肢病。
所以,引经药的走向有二:一是经脉,二是疾病所在。譬如柴胡入肝经,有疏肝解郁之功,因此在治疗肝胆病的方剂中既可作为主药,又可作为引经药。
又如后世治疗头痛,亦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用引经药,太阳头痛用羌活、藁本;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地龙。
以上所涉及的药物,虽然多数已被视作主药,但实际上仍具有药引的作用。
二是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汤剂方后,或煎汤冲服、送服丸、散、丹等,以协同诸药发挥治疗效果。
常用的药引如:《和剂局方》小活络丹用荆芥茶送服,其荆芥有祛风作用;《三因方》泻肝汤用紫苏三叶、姜三片煎,其紫苏有疏散作用;《霍乱论》藿香左金丸用香薷、生姜、木通煎汤送服,取三味药的解表化湿作用;《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入生姜、薄荷煎,其薄荷有疏散风热作用;《圣济总录》独活丸用菊花汤下,取其疏散风热作用;《类证治裁》除湿蠲痹汤用姜汁、竹沥各三匙煎服,取其清化痰湿作用;《金匮翼》鹿角胶丸取白茅根汁打糊为丸,以增其清热止血之功。
另外尚有用藿香、芦根、厚朴、乌梅、甘草、头发灰、生铁落、伏龙肝、猪胆汁、白葵花、白扁豆花、艾叶、蜀椒、石榴皮、白果、枇杷叶、百草霜等等入引者,不一而足。
这些药引在历代方药中极为多见,虽然其作用未超越原来性能,但在方剂中仍有不可忽视的疗效。且由于效果可靠,大部份药引已登堂入室,跻身于方剂之列而成为主药之一。
三是附加药。
此类多为临时采用的食品,一般药店不备或很少有,为炮制药物以及各种剂型的辅料、赋形剂,有加强主方疗效、矫味的作用。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中云:“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所宜也。”这里介绍的虽然是炮制时所加辅料的作用,但也同时具有药引的意义。
此外常用的药引如:《外科正宗》蟾蜍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包丸药服,以解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十药神书》十灰散用白藕捣汁调服,则取其凉血止血作用;《和剂局方》牡蛎散用小麦百粒同煎,取其养心敛汗之功;《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用大麦汤服,以缓硝矾之猛而顾护胃气;《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用粳米百粒入煎,亦取其养胃气之功;《圣济总录》附子羌活汤用绿豆汤下,取其清热解毒之效;《证治准绳》保和汤入饴糖一匙,取其润肺止咳作用;《金匮要略》排脓汤用鸡子黄一枚与药散等合匀而服,滋阴以助药力;《医方集解》菊花茶调散用清茶调服.取其疏风散热作用。另如用红糖、梨汁、京墨、杵糠、笋尖等等为药引,无一不说明药引的重要性。
药引值得研究
总而言之,药引在方剂配伍中具有引经报使、调和诸药、消除毒性、矫味增效等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世多将药引视为点缀品,认为可用可不用的思想是错误的。
用于皮肤、创面等的清洁、消毒处理。
健客价: ¥1.5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健客价: ¥151.水肿性疾病。 2.高血压。 3.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4.高钾血症及高钙血症。 5.稀释性低钠血症。 6.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症(SIADH)。 7.急性药物毒物中毒。 8.对某些呋塞米无效的病例仍可能有效。
健客价: ¥12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等。
健客价: ¥90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替代或减少口服类固醇治疗。建议在其它方式给予类固醇治疗不适合时应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健客价: ¥77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适用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多肌炎,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肌炎,血管炎等过敏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以及适用于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病症等。
健客价: ¥6本品能补充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及营养成分。
健客价: ¥41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温肾补血。用于风湿骨痛,慢性腰腿痛,肾阳不足及气血亏虚引起的贫血,失眠多梦,气短,心悸,多汗,厌食,腹胀,尿频。
健客价: ¥258主要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健客价: ¥62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用于久痹体虚,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1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扑损伤,瘀滞肿痛。
健客价: ¥28用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健客价: ¥5补腰肾,强筋骨,活血止痛。用于骨性关节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症见关节肿胀、麻木、疼痛、活动受限。
健客价: ¥10.5适用于医护人员及患者防护用。
健客价: ¥4.2本品适用于需要多种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应用的病人,用于治疗气道阻塞性疾病有关的可逆性支气管痉挛。
健客价: ¥51补肾填精,益气壮阳,扶正固本。用于肾虚水肿、腰痛、遗精、阳痿、早泄等症。亦可用于属肾虚证的慢性肾炎和久治不愈的肾盂肾炎。
健客价: ¥29.9本品可用于成人短期内因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的补充。
健客价: ¥108治疗抑郁障碍,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98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45本品适用于对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慢性支气管痉挛的治疗及严重的急性哮喘发作的治疗。
健客价: ¥27用于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的辅助治疗(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球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亦可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本品可用于湿疹、血小板块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慢性皮肤黏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疾病。
健客价: ¥36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已经治愈的食管炎患者防止复发的长期维持治疗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症状控制 与适当的抗菌疗法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 -愈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 -防止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复发 需要持续NSAID治疗的患者 -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治疗相关的胃溃疡治疗
健客价: ¥68适用于成人或儿童身体局部体表降温、对感冒等引起的发热、肌肉疼痛有缓解作用。
健客价: ¥10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适用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多肌炎,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皮肌炎,血管炎等过敏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以及适用于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病症等。
健客价: ¥39